9
【編者按】這是雷鋒網(wǎng)手機工業(yè)設計系列解讀之四。在這個系列中,雷鋒網(wǎng)將完整地為您還原手機工業(yè)設計的每個細節(jié),其中包括外觀、材質、厚度、重量以及與代表性廠商的對話。我們始終相信無論是審美還是審丑,都是可以被客觀解析的,所以希望這個系列能夠做到見微知著,拂開手機工業(yè)設計的那些喧嘩,同時,如果還能帶您繞過手機廠商設下的那些營銷陷阱就更有意義了。
很多人都有一定的“最情結”,畢竟相對而言,第一遠比第二更具傳播效應。而國產(chǎn)手機似乎過度熱衷這個事情,所以基本上世界最薄的智能手機都會是中國出的。
vivo X3t 5.75mm的極致纖薄曾經(jīng)風行一時,而金立則干脆在發(fā)布5.15mm的ELIFE S5.1之后,申請了吉尼斯紀錄。從這兩款比較有代表性的手機可以看出,纖薄幾乎是唯一的賣點,因為頂著2000+的售價,699的配置實在有點拿不出手。
手機要做多薄才算完美?這個問題沒有屏幕尺寸討論得那么激烈。主要原因是后者只是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做選擇,而前者則還在需求中與枯燥的硬件工業(yè)對抗著。據(jù)雷鋒網(wǎng)從手機結構工程師西貝(化名)得知:
“在現(xiàn)階段,影響手機厚度的因素有很多,譬如屏幕、電池、攝像頭、喇叭、電路板厚度、天線凈空等,國產(chǎn)手機中除了華為自己在做CPU以外,其他手機廠商都是與供應商合作,參與器件研發(fā)?!?/p>
“最常見的情況是手機廠商因為產(chǎn)品概念的需求,需要某種形式的零件,比如一定厚度的攝像頭,那么手機廠商就去逐個篩選供應商,看誰可以承諾做出這樣的元器件,然后等對方做出樣品,雙方就一起調試,最終的目標就是做出業(yè)界最薄的智能手機?!?/p>
其實從iPhone 6的攝像頭突出就可以看出,攝像頭厚度無疑是元器件里難度系數(shù)最大的,西貝對此解釋道:
“因為超薄的鏡頭模組成像效果很差,即使蘋果這種參與器件研發(fā)的頂級廠商,也對這個問題無能為力,要知道光學器件可不像電子器件,可以遵循摩爾定律什么的,所以想要在短時間內提高很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p>
當然也不是所有手機廠商都像蘋果那樣,將成像效果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當索尼向手機廠商推銷自己的超薄模組時,價格昂貴和效果難調是擺在明面的,所以如何決策往往取決于手機廠商的價值取向。況且手機現(xiàn)在的更迭速度非???,而調試一顆成熟的攝像頭顯然需要更長的周期。西貝告訴雷鋒網(wǎng):
“這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如果是全新的sensor和鏡頭模組,那么調試要分成兩部分。一是索尼這樣的供應商要把攝像頭調試到合格的量產(chǎn)狀態(tài),另一方面是手機廠商拿到貨,并將攝像頭整合進手機后,對最終效果進行大量的軟件調試?!?/p>
“就算是一顆已經(jīng)用過的攝像頭,用到下一個新產(chǎn)品中,也要三四個月去調試,并且在手機發(fā)布之后,還需要繼續(xù)更新固件提高成像效果”
西貝在交流中一直強調,把手機做薄其實是一個決策問題,為了保證性能,大部分廠家是不會把超薄作為產(chǎn)品目標的。如果像vivo和ELIFE那樣,從上至下貫徹的方針就是超薄,那么結構工程師就得去按比如5.15mm的厚度進行堆疊,尋找目前所有最薄的器件,盡可能的壓縮一切厚度,減小所有公差。
這需要很多部門的協(xié)同,比如主板能不能布單面板,天線盡量壓縮凈空高度,采購部門拿到最新最薄的器件的尺寸和供貨承諾。研發(fā)的過程就是各部門之間不斷爭論妥協(xié),不斷調整方案,工業(yè)設計部門也要在堆疊的基礎上畫出造型。
整個過程非常痛苦,因為大家的供應商都一樣,為什么你就能做得比別人薄,答案無非是犧牲掉一些東西。比如散熱;比如硬件性能;比如屏幕只能用三星的AMOLED;比如天線信號差一些;比如音腔?。煌夥挪?;比如各種破壞性實驗結果很差;比如量產(chǎn)問題很多(公差留太少)。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會層出不窮,就算大批量生產(chǎn)了,不良率也會比一般手機高出很多。
所以就像西貝在交流中談到的,只要高層決定了強推超薄這個賣點,那么產(chǎn)品就得承受其他種種問題 。另一方面,其他廠家不做,也不代表技術能力不行,只是代表他們選擇更穩(wěn)妥的路,不愿意冒險。
系列回顧:
雷峰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