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作為學術成果得到認可的重要形式,自己的論文得到別人引用是每位研究者都會在乎的事情。但是出于種種原因,總會有研究者閱讀別人論文的時候失望地發(fā)現自己的相關課題論文沒有被引用;隨著這幾年計算機科學領域(尤其是機器學習)論文大爆發(fā),這種狀況越發(fā)讓人懊惱。
那研究者應該怎么應對呢?知名機器學習研究員 Ian Goodfellow 就在推特上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如果你發(fā)現別人沒有引用你的論文,你感到不滿,我強烈建議你先私下里聯系論文作者,而不是先通過公開渠道抱怨。
我詳細說一下。很多情況下那篇論文的作者們是會直接加上引用的,他們是真的不知道你有一篇關于這個課題的論文。如果你先公開宣揚了這件事,你可能會傷害到對方的名譽,即便對方可能并不是有意為之的;同時你自己論文被引用的可能性也會變小。
如果你一開始就要激怒那篇新論文的作者,他們也就更加不情愿引用你的論文來表達善意,而你自己還會損失很多談判籌碼。在私下溝通里,那些作者們可能本來不想引用你的論文,但是他們可能會答應引用你的論文來避免你公開指責他們;如果你已經公開指責過他們了,他們的名譽已經有所損失了,那他們的態(tài)度也就更無所謂了。甚至于,如果你先公開指責了,有些作者會更加堅定地不引用你的論文,因為這時候引用仿佛顯得是他們在低頭認錯。
即便你先公開指責,然后對方加上了論文引用了,這可能也無法挽回你的公開指責造成的負面影響。所以,先私下里聯系對方,給他們一個一同避免負面影響的機會。
總的來說,在私下里討論認知造成的分歧總會比公開吵架的結果要好,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會發(fā)現雙方的觀點沒有什么不可調和的矛盾。每個人都可以更輕松,也得到更好的結果。我自己就兩種做法都嘗試過好幾次,現在我可以拍著胸脯說,先私下里溝通不僅顯得更友善,溝通也更有效。
最后,我也想盡我的力量改善這方面的風氣。我建議各位,如果遇到不和你討論就先公開指責你的人,那就拒絕為他的論文增加引用。
許多學者、研究人員也轉推并討論了起來,我們摘錄幾個有趣的如下。
David Weiseth: 說得不錯,不要直接認為對方是故意的,讓對方證明他們到底是怎么想的,然后啟發(fā)他們。
Ian Goodfellow: 有一次我收到一封郵件,里面居然一并轉發(fā)了他和別的人的回復歷史,里面有個共同作者說他們其實應該引用我的論文,但是覺得不引用了也不會怎么樣 —— 你看還是被我發(fā)現了吧。
Derek Wise: 對于要不要引用某一篇論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從「我在我的研究中用到了的論文」到「所有結果類似的論文」之間是連續(xù)變化的,所以當你看到不同的作者之間因為標準不同而爭起來的時候其實挺好笑的。
John Carlos Baez: 對,不過我還從來沒見過有人報怨過自己的論文在沒必要引用的時候也被引用了的
Derek Wise: 我自己有一兩次看到過寫的特別糟糕的論文,簡直巴不得他們別引用我的論文(微笑),不過我也從來沒有聽說過誰非常生氣地要求別人把自己的論文從參考文獻里刪掉的……
Nikko Strom: 更高級的做法是,當你發(fā)現自己沒有被引用的時候,別光盯著引用,跟對方作者聯系也可以是培養(yǎng)關系的方式,這樣你就又多了一位在同一個領域里耕耘的戰(zhàn)友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AAAI 學會前主席 Subbarao Kambhampati 也轉發(fā)這條推特并參與了討論。他首先調侃道:「也可以等到那篇論文的作者哪一次做教學講座的時候,你等他講到一半了上去打斷他跟他講這事,效果應該也不錯……」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注,這個梗的來源是,Ian Goodfellow 在 NIPS 2016 上的 GAN 教學講座被 Jürgen Schmidhuber 中途打斷,Schmidhuber 連續(xù)講了三分鐘,回顧了自 1992 年開始的對抗網絡的歷史,強調他的研究和 Goodfellow 的研究之間的聯系,質疑 Goodfellow 的研究的原創(chuàng)性…… 這件事顯然是機器學習圈子里所有人共同的「美好回憶」。)
不過接著 Rao 也對 Ian Goodfellow 最后的建議「我建議各位,如果遇到不和你討論就先公開指責你的人,那就拒絕為他的論文增加引用」提出了質疑:
不,作為在科學領域奮斗的人類工作者,這樣的做法并不鼓勵大家變得客觀。決定是否要引用某一篇論文時,這篇論文的作者的人品(脾氣好壞)不應當是影響因素。就像牛頓對待萊布尼茲的時候特別小心眼,但不能因此而不引用牛頓。直到這一句之前的討論我都很同意。
說得更廣泛一點,我覺得大家仿佛形成了一種新的熱情,那就是在科研中要讓所有人在精神上也一致。雖然我欣賞也支持這種潮流,但是千萬別忘了精神上的一致只是科研蛋糕上那層薄薄的糖霜,學術貢獻才永遠是蛋糕的主體。
俄勒岡州立大學退休教授、AAAI 前主席 Thomas G. Dietterich 回復 Rao:但我們確實有必要營造一個精神上一致的、哺育研究人員成長的社區(qū)環(huán)境。如果什么時候我們不需要為了科研經費的事情在內部爭起來,這件事也就會好做一些了。我同意先單獨和作者談是正確的處理方式,有點愧疚我有那么幾次不是這樣做的。Rao 回復 Thomas:對社區(qū)目標的看法我和你一致。我在這里想要區(qū)分的是「理想狀況」和「明確要求這么做」。我親眼見過患獨孤癥的同事被別人看作是不合群/反社會等等,如果在文獻引用上也把他們孤立起來那就太遺憾了。
你同意他們的觀點嗎?或者你有什么和論文引用相關的有趣故事嗎?歡迎留言討論。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報道。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