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奕欣 | 2017-06-21 09:52 |
IJCAI(國際人工智能聯(lián)合學術會議)是國際人工智能領域排名第一的學術會議,今年將于 8 月 19 日至 25 日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
為促進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特別是自然語言處理、社交媒體計算相關方向研究的發(fā)展以及研究者之間的交流,在剛剛過去的周末,中國中文信息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知識工程與分布式智能專委會以及 CCF-騰訊犀牛鳥基金主辦,哈工大(深圳)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承辦了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研討會暨 IJCAI 2017 論文報告會。此外,本次活動還獲得了深圳狗尾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贊助,雷鋒網提供直播支持。
本次主辦方之一的 CCF -騰訊犀牛鳥基金由騰訊高校合作團隊和 CCF 聯(lián)合發(fā)起,于 2013 年發(fā)布至今已有 600+ 位優(yōu)秀學者提出申請,共 75 項科研基金獲得支持,申請海內外專利 100+ 項,發(fā)表高水平學術論文 200+ 篇。騰訊高校合作總監(jiān)劉婷婷表示,贊助頂級學術會議、分享前沿研發(fā)實踐是騰訊促進學術交流、實現(xiàn)產學研互動互通的重要工作之一,騰訊會繼續(xù)不遺余力的聯(lián)動產業(yè)界與學界,打通創(chuàng)新的“任督二脈”。
本次報告會采用提前在網上進行報名的方式,報名系統(tǒng)兩天就已經爆滿。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了解到,本次研討會一票難求,有研究者和同學報名了也沒能通過來到現(xiàn)場,可見受關注程度之高。而雖然當天深圳下著瓢潑大雨,但絲毫不影響與會者的熱情。來自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哈工大等境內外高校和騰訊、百度、華為、美的、招商銀行等企業(yè)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員 200 余人參加了論文報告會。
本次報告會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計算機學院徐睿峰教授和湯步洲副教授主持。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劉宏教授,中國中文信息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東北大學肖桐博士,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計算機學院院長王軒教授分別在開幕式上代表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和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致歡迎詞。
論文報告會持續(xù)一整天時間,分為四個 Session,分別由四位優(yōu)秀博士生擔任主席進行組織工作,他們分別是:
王炳寧: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閱讀理解。在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頂級會議 IJCAI、ACL 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fā)表論文三篇。
涂存超:清華大學計算機人智所自然語言處理組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自然語言處理,網絡表示學習、目前已在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著名國際會議(ACL、IJCAI 等)及期刊(ACM TIST, JCST 等)發(fā)表相關論文多篇。
劉鵬飛: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自然語言處理組博士生;研究方向是自然語言處理中的表示學習、多任務學習。已在相關領域的頂級會議(ACL、EMNLP、IJCAI)發(fā)表一作論文 9 篇,獲得 2016 年百度獎學金與 2017 年度 IBM 全球博士生英才計劃獎。
杜嘉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自然語言理解的情感分析、歸因生成及多任務學習。已在 IJCAI、KBS 等相關領域會議與期刊發(fā)表論文多篇。
在四名主持人的組織下,受邀講者依次上臺展示自己的工作,主要采用中文演講,英文 PPT 呈現(xiàn)的方式。本次論文報告會邀請了包括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中科院計算所、東北大學、南京大學、蘇州大學等多個高校的學生;此外,騰訊 AI 平臺與深圳狗尾草智能科技也分享了他們的工作成果。
現(xiàn)場流程比較緊湊,每位講者只有半小時不到的演講時間,且只有一兩個問題的提問機會。不過在演講現(xiàn)場外的大廳處,展示著幾位講者的論文海報,在茶歇時間可以看到,有不少與會者圍在海報周圍與演講者交流。
在與講者交流的過程中,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發(fā)現(xiàn),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工業(yè)界與學術界的聯(lián)系也越來越緊密。作為第一位講者,騰訊 AI 平臺部的張玥分享的是團隊在騰訊智能客服工作的一些創(chuàng)新與思考。針對目前智能客服研究存在數據缺失、用詞的多樣化及句式多樣化等問題,騰訊團隊采用了多任務學習的方式,通過基于 Seq2Seq 及語義匹配的輔助任務提升客服智能程度。而他也告訴 AI 科技評論,目前這一研究已經運用于騰訊的智能客服應用中,主要針對的是游戲用戶的一些咨詢。
而深圳狗尾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不僅為此次會議提供了大力支持,公司 CTO 王昊奮博士也在題為《當知識圖譜遇到聊天機器人:機遇與挑戰(zhàn)》的報告中,探討了如何深入結合學術前沿的知識圖譜與應用前沿的聊天機器人,促進了學術界與產業(yè)界的互動。
清華大學博士生涂存超今年在 IJCAI 所提交的是社交表征學習方面的工作,他表示團隊目前正與微信進行合作,通過用戶的興趣愛好、社交網絡來構建富有針對性的用戶畫像。
不過,也有一些工作目前處于實驗室階段,南京大學的薛洪見在交流環(huán)節(jié)與 AI 科技評論進行了交流。他在會上分享的是推薦系統(tǒng)的深層矩陣分解模型,不過因為論文中所呈現(xiàn)的維度有限,與實際應用情況還有著一定距離。
值得一提的是,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了解到,除了相關專業(yè)的學生,也有不少與會者是來自騰訊、百度等企業(yè)的職員。騰訊 SNG 事業(yè)部的算法工程師王勵向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表示,她從老師處看到了這個活動,抱著了解 NLP 領域研究工作與工業(yè)界近況的想法,報名參加了這個會議。
清華大學博士生韓矞向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表示,這次到場的分享讓他受益良多,聽取了在場嘉賓的演講后,「有不少工作的想法非常具有新意,對我的工作也有著很大幫助?!苟M而也開始反思起深度學習的研究依然任重道遠,「目前深度學習需要非常大的數據量,而且它的邏輯依然是個黑箱,比起訓練一個模型進行經驗式的調參,研究者們需要更深入地對深度學習的本質進行探索。」
持續(xù)一整天的 IJCAI 報告會干貨滿滿。會議主席徐睿峰教授介紹說,6 月 18 日將邀請會議講者以及來自哈工大、騰訊、新疆大學等單位的研究者舉行深入的專題研討會。此外,在今年人工智能領域另一旗艦會議 AAAI 錄用通知公布后,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與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將再次舉行論文報告會。主辦方也向熱情的同學們表示,PPT 將于近日分享給大家。在會議期間負責直播媒體合作的雷鋒網也將于近期放出錄制視頻,敬請期待!
后附邀請名單及演講內容:
Intelligent Customer Service: a Multi-Task Learning based Approch
講者:Yue Zhang,騰訊公司
TransNet: Translation-Based Network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For Social Relation Extraction
講者:Cunchao Tu,清華大學
Dynamic Compositional Neural Networks over Tree Structure
講者:Pengfei Liu,復旦大學
A Deep Neural Network for Chinese Zero Pronoun Resolution
講者:Qingyu Yin,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Interactive Attention Networks for Aspect-Level Sentiment Classfication
講者:Dehong Ma,北京大學
Cascade Dynamics Modeling with Attention-bas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講者:Yongqing Wang,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
Effective Deep Memory Networks for Distant Supervised Relation Extraction
講者:Xiaocheng Feng,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When knowledge Graph meets Chatbo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講者:Haofen Wang,深圳狗尾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Fast Parallel Training of Neural Language Models
講者:Tong Xiao,東北大學
Deep Matrix Factorization Models for Recommender Systems
講者:Hongjian Xue,南京大學
Maximum Expected Likelihood Estimation for Zero-resource Neural Machine
講者:Hao Zheng,清華大學
Stance Classification with Target-specific Neural Attention
講者:Jiachen Du,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A Neural Model for Joint Event Detection and Summarization
講者:Zhongqing Wang,蘇州大學
Mention Recommendation for Twitter with End-to-End Memory Network
講者:Haoran Huang,復旦大學
Who to Invite Next? Prediction Invitees of Social Groups
講者:Yu Han,清華大學
CGANs: Condi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for Commonsense Machine Comprehension
講者:Bingning Wang,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CentextCare: Incorporat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 Networks to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on Medical Forum Data
講者:Sendong Zhao,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如果您想獲得 IJCAI 論文報告會的完整視頻及 PPT 內容,歡迎關注“AI 科技評論”(aitechtalk),在后臺回復“IJCAI視頻”及“IJCAIPPT”獲??!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