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雷鋒網「新智造」按:本文為雷鋒網「新智造」欄目關于腦機接口創(chuàng)業(yè)市場的專題報道第三篇,在前兩篇中我們報道了在腦機接口這個領域有過哪些比較出名的玩家(創(chuàng)業(yè)者、研究者)以及這個領域一些現階段和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在本文中我們將介紹一下過去一年中拿到融資的腦機接口研究企業(yè),從中探尋一下 這個領域的商業(yè)化道路。新智造作為雷鋒網旗下欄目,關注智能時代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目標是找到這個行業(yè)還存在哪些機會。
此前,新智造做過很多對”未來人類“的暢想,比如在未來人類會慢慢地進化成“半機器人”,有機器的超高運算能力、有超強的運動能力、有超越現階段生理極限的的感知能力等等,人類的一切病痛也都能夠通過更換機器器官來治愈,甚至獲得永生。然而前面的這一切暢想,都繞不開一個研究課題:腦機接口技術。
之前新智造已經報道了腦機接口領域的一些知名玩家(詳情點擊 [這些公司和馬斯克一樣,想把大腦和機器連接起來 | 雷鋒網] )以及這個領域一些現階段和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詳情點擊 [娛樂、治病還是讓人變成機器?腦機接口的應用方向都有哪些 | 雷鋒網]),可以看出,這個帶有”激進“屬性的技術領域正在穩(wěn)健而緩慢的發(fā)展,并且極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大趨勢。
雖然是一個趨勢,但是由于腦機接口技術難度大,進展緩慢,使得該領域作為資本方的風險投資項目來說,還是有很大風險的。近日,神經接口開發(fā)公司Synchron宣布完成了1000萬美元A輪融資的消息引發(fā)了業(yè)界的關注,雖然在醫(yī)療領域,千萬美元級別的融資并不算巨額,但是資本的進入也算是讓人們看到了腦機技術未來的可能性。那么從2016年到現在,拿到融資的相關腦機接口公司有哪些呢?
Synchron成立于2016年4月,總部位于美國加州Campbell。該公司主要致力于研發(fā)一款可植入設備Stentrode,將這款設備植入腦中之后,可以捕捉大腦的信號,使癱瘓患者能夠控制通訊輔助裝置、高級假肢和外骨骼等外部裝置。
新智造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關于腦機接口的研究方向,顯而易見,Synchron也是從治療方向開始研發(fā),幫助行動不便的患者去增強他們的行動能力。
據了解,Stentrode由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弗洛雷神經科學和心理健康研究所( Florey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and Mental Health)以及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醫(yī)院(Royal Melbourne Hospital in Australia)聯合開發(fā),該設備是世界上第一款可通過血管進行植入的神經接口裝置,體積非常小巧,可以通過腦血管造影術安全地穿過彎曲的血管,從而植入到患者腦部,不需要進行腦外科手術,大大降低了手術植入的風險。
近日,該公司拿到了1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值得一提的是,本輪融資除了領投方Neurotechnology Investors之外,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也參與了此輪融資,此前的文章中,我們也說過,DARPA對于腦機接口的興趣也是十分濃厚的。
去年年底,波士頓初創(chuàng)公司Neurable拿到了2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
對于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發(fā)來說,200萬美元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但是對于Neurable來說,這筆錢也許能夠支撐他們前期的研發(fā)投入,因為該公司并不是研究侵入式的腦機接口,技術難度沒有后者大。但跟那些腦外式腦機接口研究團隊不同的是,Neurable也沒有研究腦電波的信號,他們換了全新的方式來獲取大腦信息——檢測大腦形狀。
簡單來說,通過“大腦形狀”的檢測,Neurable能夠整合大腦在受到刺激時大腦的變化數據,結合深度學習來了解一種刺激或其他類似事件對用戶來說是否很重要。
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是否能稱得上腦機接口在業(yè)界還有些爭議,但確實是一種比較容易實現的方法。目前Neurable的主要研究方向還是在軟件方面,為一些類似EEG的設備提供檢測方案,主要應用方向在虛擬現實上,讓用戶能夠通過大腦控制虛擬現實設備。
在腦機接口有哪些知名玩家的文章中,新智造就提到了Kernel這家公司,當時說,該公司主要研究方向是通過植入可診斷的大腦假體,以幫助那些有記憶問題的人們。
簡單來說,在未來,醫(yī)生會給上述病患的大腦里植入Kernel研發(fā)的微型裝置,而這個植入的裝置的電極會通過發(fā)電來刺激某些神經元來幫助大腦工作,比如把輸入大腦的外界信息轉化為長期記憶。
這個項目有廣闊的目標市場,其中包括那些阿茲海默癥患者或其他形式的癡呆癥患者,還有那些受過腦部創(chuàng)傷的人們。
當時新智造提到,相對于人體增強向的研究這種康復式的腦機研究方式還不算激進,但是難度也異常大,研發(fā)周期會有5-10年甚至更長,所以Kernel需要雄厚的財力來保障他們的研究。
2016年10月,Kernel 獲得了一輪 1 億美元的融資,由Braintree 前創(chuàng)始人 Bryan Johnson 所投。Kernel 將利用這筆資金來擴大團隊規(guī)模,接下來會做更多的動物和人體測試。
在腦機接口研究方面,國內也有不少在研究,此前新智造曾經報道過一家深圳的企業(yè)云睿智能EEGSmart(詳情點擊 [在VR領域,腦電應該承擔怎樣的角色? | 雷鋒網]),根據IT桔子的創(chuàng)投信息顯示,這家公司也曾經在去年拿到了深圳前海投資的千萬元級別的融資,具體數額沒有透露。
該公司的研究方向是”通過采集、分析大腦的實時腦電波用于大腦與外部實現意念交互“,在去年,公司推出了一款腦外的腦機接口產品,能夠通過檢測腦波判斷人的情緒狀態(tài),給用途對應推送符合相應情緒的音樂,或者基于腦電波生成一幅抽象畫等等,使用者還能夠可以觀察到自己的腦波狀態(tài),如專注度、冥想度、興奮度等。
新智造在整理腦機接口技術研究公司或團隊的融資情況時,發(fā)現2016年至今拿到融資的此類公司信息并不多,可以說是很少。有些在四五年開始做并拿過融資的公司,多數在過去一年里也沒有了動靜。
目前,腦機接口還屬于一個高精尖的技術,之前說過很多次,該技術研發(fā)周期很長,以至于目前多數的研發(fā)都存于科研院所或高校中,真正能讓風投機構拿出真金白銀來砸的企業(yè)并不太多,并且,這個項目需要的資源也很龐雜(比如侵入式研究需要臨床試驗等等),風險很大。目前的現狀是,腦外式找不到太好的盈利模式,侵入式研發(fā)成本高、周期長,一時半會掙不著錢,這對于逐利的資本方來說是考慮進入這個領域的阻礙之一。
腦機接口想要得到資本青睞,進入爆發(fā)式的研究和增長,還得想想如何能夠在短期內活下去以備后續(xù)長期的研發(fā)投入。
雖然目前看來,對于資本的風險很大,但是這確實應該是未來的一個方向,資本方要愿意放長線釣大魚,搞一個改變世界的投資,腦機接口技術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