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作者: 宗仁 | 2015-09-01 16:53 |
很多買了GoPro相機的用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戶外自以為拍的很棒的運動視頻拿到家里看回放時,怎么有種頭暈目眩的即視感?
GoPro雖然自我標榜防水防抖,但它防的抖是你帶著相機在頭頂上那種固定時小范圍的高頻抖動感,若是大幅度的晃動帶來的畫面不適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好比一個記者提著攝像機追著一個犯人跑,那種畫面來得非常詭異卻又毫無辦法。
另外GoPro的攝像頭沒有監(jiān)視畫面,屬于盲拍,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產品那端的Wenpod創(chuàng)始人大馮不急不慢地解釋著GoPro視頻會這樣的原因,記者則觀察著他手里的那個所謂的穩(wěn)拍器,覺得這個東西似曾相識。
平時我們只要抓住一個東西就可以迅速說出其要點,但記者拿著這個東西玩了好一陣后,依然有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挫敗感,便問大馮它家產品有何特點?
“我們基于ARM開發(fā)的自家芯片和算法,讓我們產品之前沒有太多宣傳的時候獲得了用戶的口碑傳播。每一款產品都有其特點,但我說幾點自己覺得最自豪的技術:
其一,支持全三軸360度旋轉,我們稱之為全姿態(tài)解析,平時你的左手、右手、頭是三樣東西分別去控制它,他們之間發(fā)生干涉的時候就會亂,如果這三樣東西通過一個眼睛讓一個大腦控制,它就永遠不會碰在一起了,每個地方都是一個單獨的神經節(jié)點,但由一個大腦控制。
其二,產品擁有自學習能力,平時的架子,根據(jù)不同的相機、重量要去調參數(shù)后才能開始正式使用。但我們產品首創(chuàng)了自學習模式,可以學習相機重量、體積自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參數(shù)。
其三,自帶可視化取景監(jiān)視器,拒絕盲拍。
大馮介紹完后,記者拿著展臺上的SP1又擺弄了很久,把玩了一下它的自學習功能:不同手機綁在穩(wěn)拍器夾子上的時候,你找到一個手機平衡的位置固定好重心,再打開電源鍵這樣手機拍攝過程中不管你在X軸、Y軸怎么晃動,手機機身永遠是“正襟危坐’的。
但是當你需要手機像攝像機一樣執(zhí)行跟拍功能的時候,它可以切換到跟拍模式,只跟著你身上的某一點來拍攝……
玩著玩著,記者突然想到了之前無人機云臺轉動的身影,這時虎軀一震,才發(fā)現(xiàn)做這個手持穩(wěn)拍器看似簡單,但電機和轉動軸之間的精準控制、大幅晃動情況下的平衡保持、多種姿態(tài)的自由操作其實是跟無人機云臺技術有的一拼的”絕活“,便問大馮做這個做了幾年?
“三年”
這三年做的最痛苦的是不是技術?
“不是”。
3年前我40歲了,但一直有個做consumer產品的余夢,后面因為想做一個能拍小孩的東西開始了SP1,再后面趕上Gopro的巨大成功,我們就接著做了一款GoPro專用的產品,再后面是X1,最后是MD2,中間的每個產品有好幾代版本的更新, 但這些生理上的折磨不算什么,沒錢才是最糾結的事,因為一直秉承著腳踏實地的原則,當時我們沒有引進任何風投,一直一邊做項目一邊賺錢養(yǎng)活這個項目。
因為是自己的第一個consumer產品,我們做地特別小心翼翼,從2012年成立以來,別人在忙著推產品,我們則忙著為產品申請專利,截止到目前已經申請到了37項國內專利,56項國外專利,等到去年時候統(tǒng)計的時候,發(fā)現(xiàn)認證費用花了180多萬,專利費用花了190多萬,模具費花了320多萬。另外還要不斷找錢去國外參展,這種堅持若不是為了我們第一個consumer的品牌,我想我不會這么拼。
因為上面所提的資金壓力一點都不輕,記者問了一下大馮之前的從業(yè)背景,這個技術狂告訴我們他從1992就在從事全國科學技術研究的工作,2005年的時候得了科技創(chuàng)新精英獎,爾后在無人機、機器人、智能設備、姿態(tài)慣導、自動控制領域辛勤耕耘,直到這次終于不用幫別人做嫁衣裳了。
記者隨眼望去,展廳內還有其它穩(wěn)拍器也在參展,但剛剛接觸這個領域的用戶是不懂你家技術怎么牛掰、怎么需要研發(fā)這么久、怎么沒有那家賣地便宜的? 便問大馮這么遭罪為什么還要堅持?
呵呵,有成就感。
2013年10月CEAETEC展(日本最大的科技展)上,我們第一次打敗索尼、NEC獲得大獎,這對日本人來說這是最大的恥辱。
2015年1月的美國CES,我們的產品是和Google Glass一起同臺的, 當時Glass被采訪了7分鐘,我們產品被采訪了24分鐘……這些所謂的成就感就是支撐我們堅持研發(fā)的動力和來源
大馮說到之前產品海外參展的輝煌經歷,聲調突然變得激動起來,但是激動過后,有更大的驚喜。
Wenpod作為一家小公司,在資金和市場份額上肯定沒法跟大公司叫板,但在一些專業(yè)技術上,還是有些底氣讓大公司必須刮目相看的。
網(wǎng)上有一個視頻叫SYNC MD2 VS DJI RONIN的對比視頻,原視頻是一年前一個美國人拍的,“當時大疆的兩個軸一重疊的時候就會有點亂或繞在一起,我們也不知道原因”只知道當時大疆組織了一個50人的團隊來研究這個原因,不過到現(xiàn)在還是這樣。
雖然一個視頻證明不了什么東西,但大馮還是很高興自家的全三軸360度旋轉技術能夠自如地Hold住一個專業(yè)設備。
“在我眼里,云臺控制的發(fā)展,第一代好比盲人開車,眼睛在別人身上,靠別人控制盲人;第二代叫做PID也就是盲人睜開眼睛了,但控制還是別的大腦(拍攝的時候需要準備一個額外的云臺手);第三代就是我們正在做的,司機擁有自己的眼睛(傳感器)和大腦(獨立CPU),通過數(shù)據(jù)流和司機溝通,協(xié)同駕駛”。
現(xiàn)在Wenpod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到處參展的客戶基本上能夠幫Wenpod自給自足,但大馮堅持稱自己沒完成從0到1的市場完善階段,“我們暫時只完善了產品從0到1的階段”。
(0到1的市場階段若完善之后會開始迅速擴大規(guī)模?)
“相比規(guī)劃未來,我們更喜歡實際的東西,先做起來再說吧,在社交方式上,第一代是打字的時代,第二代是發(fā)圖文的時候,第三代應該是分享視頻的時候,趕上這個機會,我們就像想好好做點東西,其它的還沒怎么想?!?/span>
之前我們接觸航拍的時候就有追蹤航拍、旋轉航拍、俯沖航拍、穿越航拍、空中定點航拍等各種拍攝手法,說白了就是云臺技術在那邊發(fā)揮重要作用。
當運動相機風行,拍攝對象從天上降倒地上,穩(wěn)拍器被要求便宜化,可算法難度一點都沒有降低,換一個安裝對象(Gopro或手機)算法上就會有很大的調整,說這些做手持穩(wěn)拍器的廠家用做無人機的心在做一款穩(wěn)拍器都不為過。
所以現(xiàn)在市面上雖然有飛宇、智云、Elephant Steady等叫得出名字的品牌,但整個市場還處于群雄逐鹿的局面,一些撈快錢的山寨公司拿著俄羅斯的開源板就開始大肆叫賣了;一些走研發(fā)的有資金的公司一邊研發(fā)一邊宣傳著;一些走研發(fā)但是資金薄弱的小公司則虎視眈眈著。
勝利還沒有落幕,我們會一直期待。
雷峰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