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李勤 | 2017-11-08 13:48 |
“ 有個黑客跟我說,黑產給他的一項技術開了一千萬。袁哥,黑產來找過你嗎?給你開過最高的價是多少?”雷鋒網問。
“肯定有找,國內的黑產,甚至國外的 APT 組織都有人找來。實際上我做這些事兒比較早,對于這些能應用來做什么比較清楚,雖然我都有,但他們問過來時,我都說沒有。”袁哥(袁仁廣)說。
他根本沒給黑產開口說價的機會。
袁哥說,人們只看到賊吃肉,沒看到賊挨打。做黑產、干壞事風險太高,時刻被人盯著,實在劃不來。
【袁哥,真名“袁仁廣”,現任騰訊湛瀘實驗室負責人】
一
在微軟找到袁哥前,他們沒為外界申報的系統(tǒng)漏洞付過一分錢。
2009年,袁哥找到攻破 DEP 保護的方法,微軟表示,35 萬美元買下,只要知情權,同時可以賣給別人,但短期內不能公布。
袁哥沒同意,因為這不僅是錢的問題。
1998年,袁哥寫了兩篇技術文章,點明了 DVE 技術的關鍵點——解釋執(zhí)行和計算機匯編代碼無本質區(qū)別,漏洞可以擴充腳本指令集。這個一般腳本環(huán)境已經天然得到任意代碼執(zhí)行權限,并且和目前各種利用緩解措施不在同一個維度空間,根本無任何對抗可言。
因為這種對抗在計算機內混淆了“現實”和“虛擬”的邊界,黑客攻擊和守方防御根本不在“同一個世界”內。
袁哥把文章貼到論壇時,圈子里幾乎沒有泛起任何漣漪,在很多人看來,不提具體的利用與攻擊方法,樓主有偷換概念,嘩眾取寵之嫌。
可事實證明,袁哥的確扔下了一記驚雷,只不過響得晚了一些。
利用緩沖區(qū)漏洞進行攻擊是主流的攻擊手段。利用緩沖區(qū)溢出可導致程序運行失敗、系統(tǒng)宕機、重新啟動,更嚴重的是,可以利用它取得系統(tǒng)特權,執(zhí)行各種非法操作。
但到 2004 年,微軟、英特爾和各芯片廠商聯合推出了解決緩沖區(qū)溢出的 DEP 數據執(zhí)行保護,如果發(fā)現數據在數據區(qū)里作為代碼執(zhí)行,芯片就可以檢測出來,操作系統(tǒng)便能立即發(fā)現有人進行了緩沖區(qū)溢出攻擊,并停止運行程序,報告給守方。2009年,微軟 Win7 正式版發(fā)布,DEP 聯合 ASLR 等比較完善的保護措施也作為默認配置啟動。
此舉一經推出,黑客圈哀鴻遍野,“轉行論”甚囂塵上。
可袁哥意識到,自己 98 年文章中提到的 DVE 其實是對付 DEP+ASLR+CFG 的絕佳思路。
芯片執(zhí)行的代碼就類似現實社會,其實里面可能跑了很多虛擬機,就像虛擬社會,這兩個區(qū)域沒有被完全區(qū)分開來,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有重疊。
但是,如果不嚴格區(qū)分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讓攻擊代碼是在虛擬區(qū)執(zhí)行,而不是在芯片級別,那么“現實社會”就檢測不到在芯片上的代碼攻擊。在“虛擬社會”里,這些代碼依然可以操控真實機器的數據,從而在“現實”和“虛擬”之間,將界限模糊,控制真實計算機的執(zhí)行。
2009年,想出這個方法后,袁哥在瀏覽器上做了一套漏洞利用方法,并將這套 DVE 數據虛擬執(zhí)行的工具方法稱為“上帝之手”:沒有它攻不破的系統(tǒng)。
Win7 剛推出來后,這套工具就能在最新的瀏覽器上開展攻擊。不僅如此,原來推出新版本就要重新開發(fā)一套漏洞利用方法的老規(guī)矩也被打破,這套工具通用性極強,對付新出來的Win10及IE11,不用修改,一樣能攻擊成功。
這雙上帝之手讓冷傲的巨頭低下了頭:你要是不滿意,下一年我們再申請更多預算。
袁哥產生了拆分 safemode 作價 10 萬美元賣的想法,先保留一些技術,又讓微軟認識到 DVE 的強大。但是,微軟真的能因此認識到 DVE 的巨大價值嗎?
最后要是討價還價,袁哥覺得這種場面太難看了,他要的只是“證明價值”而已。
2013 年,TK 向微軟提交了一種與拆分出來的工具相似的利用方法,微軟發(fā)出了 10 萬美元的最高獎勵。袁哥認為,微軟終于意識到 DVE 的價值。不過他依然覺得,“那個東西”的價位遠遠不止 10 萬美元。
“確實是一個價值很高的東西,就不想把它以那個價格弄出去。再一個,從黑客原力的角度出發(fā),也想有一些殺手锏,本身我就不太看中獎金,不拿這個東西掙錢。”袁哥說。
2014 年,袁哥在互聯網上公布了 DVE 的技術細節(jié)。
袁哥對“原力”有執(zhí)念。
他曾在微博上說——“黑客有幾種層面,第一種是挑戰(zhàn)、突破、控制,控制真正的網路,我還是最喜歡這種最真實的最原力的黑客,如黑客帝國里表達的一樣,通過一根電話線就可以在網絡里自由穿梭……”
【袁哥最愛的電影《黑客帝國》中有“電話線”的場景】
這與以破壞為目的的炫技完全不同。
2007年1月,袁哥一朋友找到他,一種強大的病毒感染了機場的貨運網絡,貨進不了,也出不了。原來,這就是著名的“熊貓燒香”病毒。
袁哥覺得,其實“熊貓燒香”的技巧很拙劣,作者李俊還在里面留下了致命的錯誤——自己的個人信息。但沒什么技巧的“熊貓燒香”影響卻很大,大到事發(fā)時讓北京某機場的整個貨運網路癱掉。
“實際漏洞更嚴重、蠕蟲傳播更廣泛,也比今年5月的‘想哭’病毒可怕多了,但因為‘想哭’加了破壞措施。原來好多寫病毒的人,都抱著一種炫技的想法?!痹缯f。
袁哥不贊同“炫技”,黑客精神是要人在計算機系統(tǒng)里突破挑戰(zhàn)和限制,現實中進不去的地方要能通過網絡要進去,并不是讓別人的電腦用不了,技術好的人往往明白這個道理。
他在微博上寫道:“一人之力十幾年前獨立打造了類似 NSA 被泄漏的平臺‘潛入者’,并且很多方面現在都比這平臺領先。這個平臺可以在隔離的軍網、全世界的各大武器制造商、海陸空天潛系統(tǒng)、全球大公司里面自由穿梭。還有網絡戰(zhàn)的試驗品等,現在大家都知道針對伊朗核設施的震網病毒是網絡戰(zhàn)產品,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就有精巧的網絡戰(zhàn)試驗品,可是沒人真能明白這些?!?/p>
第一次微軟圍堵措施出來后,就有“黑客不行了、漏洞沒有了”的論調出來。
袁哥覺得,漏洞并沒有減少。發(fā)現一個漏洞,還要想到如何利用它。就算對方把利用的路堵上,或者雖然沒有完全堵上,堵掉了大路,但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些技術高的人分析得更透徹,對系統(tǒng)了解更多,依然有路可走。
在安全這座金字塔上,就算把原來普通大眾都能攻擊的下面堵了,塔尖的人卻可能還能攻擊。
袁哥站在塔尖說,不可能有人永遠處于上風。
在他的經驗里,安全對抗是一種螺旋式上升,很難說哪一方領先。但正是不能用同一套方案解決所有的安全問題,黑客才不會失業(yè)。正因為永遠不知誰先到達終點,安全行業(yè)才能形成產業(yè)鏈。
頂尖黑客平常都聊什么?雷鋒網問。
袁哥說:“八卦、熱點、新聞,跟平常人沒什么不一樣?!?/p>
不過,袁哥向雷鋒網提到,最近他和 TK 看到一則銀行劫犯被捕的新聞,討論了一下搶銀行的投入產出比,“其實搶銀行根本搶不了多少現金,你搶的錢還有號碼標記,不能馬上花,如果放著,這個錢就是貶值的。你還要冒著犯重罪的風險,時刻被通緝。”
他們最后得出結論,搶銀行收益風險比極低。
事實上,中國史上的最大銀行劫案被劫 1500 萬元,追回 1123 萬元,六個主犯被判死刑。最后一名案犯逃了 21 年,然后被捕。
“假如從網上搶呢?去年有黑客破掉了 SWIFT 系統(tǒng),從孟加拉國央行偷走了 8100 萬美元?!崩卒h網問?!澳阒豢吹剿麙赍X,沒看到背后的風險,這被多少人盯著。我講課、教人知識也能掙,睡覺比較安穩(wěn)。”他說。
袁哥經常將黑客比作網絡軍火商,并認為——在國家利益面前,如果沒有情報和網絡軍火武器,一個國家將不堪一擊。作為頂尖黑客,他手持賽博世界最厲害的武器,可以攻入每一個角落,但他最終選擇,“以己之矛,守衛(wèi)網絡安全?!?/p>
這種選擇倒不奇怪。畢竟,在現實世界里,沒有人開著轟炸機和坦克去搶銀行。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