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潛入顱內(nèi)宇宙、捕捉幽靈粒子、解碼癌細胞免疫、展開星塵與弦……
如果你對這些奇妙的科學現(xiàn)象懷有好奇,那么,就不容錯過騰訊在 11 月 3 日召開的 2019 騰訊 WE 大會。這場始于 2013 年的科學活動如今已迎來第七個年頭,不同于往屆探索宇宙的方式,今年的 WE 大會,更聚焦于每一個“小宇宙”,通過各個小宇宙的探索,去窺見大宇宙的輪廓。
盡管探索方式不同,但今年 WE 大會的嘉賓真容依然強悍,嘉賓陣容主要包括:
Carl June:權威癌癥免疫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Brian Greene: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王貽芳: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施路平: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
Hod Lipson: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機器人研究權威專家
Jennifer Jackson: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地質(zhì)物理學專家
Magdalena Skipper:《自然》總編輯,遺傳學家 Editor-in-chief of Nature
在大會現(xiàn)場,專家們也分享了一些各自領域內(nèi)的研究內(nèi)容,讓我們一起看看”科學大?!皞兌贾v了些什么。
作為當代最知名的高能物理學家之一,王貽芳曾領導團隊測出了“幽靈粒子”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也許對普羅大眾來說,中微子距離我們很遙遠,但事實并非如此。王貽芳在演講中提到,如果中微子質(zhì)量為零,這個世界上、這個宇宙里面,就不會有一個有密度漲落的結(jié)構,沒有這樣的一個結(jié)構,自然銀河系與人類就不會存在。
既然中微子已被證明存在第三種振蕩模式,那么下一個階段的研究將指向什么方向呢?
對此,王貽芳表示,接下去希望確定三種中微子的質(zhì)量順序,這個實驗就是正在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同時,考慮在未來對江門實驗升級,用于尋找一種完全新的衰變(無中微子雙 β 衰變),確定中微子是否是其自己本身。
此前,王貽芳為首的中國科學家提出建造環(huán)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這項計劃曾引起了熱議。針對于此,王貽芳在演講中再次強調(diào)了建立大型對撞機的重要性,他說道:
這樣的大型裝置會在基礎物理研究領域帶來很多的機會,首先會推動國內(nèi)一些現(xiàn)有技術的發(fā)展,包括精密機械、低溫、真空、自動控制、抗輻照芯片、計算機等。另外,它還會使國內(nèi)現(xiàn)在空白的一些關鍵技術、高技術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比如說大功率的微波器件,還有大型的制冷設備、超導磁鐵等。
對于社會中的一些熱議與質(zhì)疑,王貽芳在采訪中表示,大眾的質(zhì)疑可能源于對基礎科學的不了解。他認為,大眾不要過度帶有功利心去看待基礎科學研究,應該相信科學家是有追求的,給科學家空間。
最后,王貽芳還在采訪中澄清了一個事實——建立環(huán)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預估造價為 360 億元人民幣,而并非他人所指的需要上千億人民幣。
Hod Lipson 是“粒子機器人”研究團隊的領頭人之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創(chuàng)意機器實驗室總監(jiān),主要致力于創(chuàng)造出有自我意識、會自我復制、有創(chuàng)造力的機器人。
Hod Lipson 在演講中介紹到,自我意識并不是一個非黑既白、非有既沒有的東西,而是有不同層次的,也就是說能夠預想到未來有多遠以及整個時間框架,并且這種預見性是在模擬中做出規(guī)劃的。
當前,機器人是能夠在模擬訓練中學習的,但這些模擬都是由工程師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 Hod Lipson 所研究的,是想讓機器人能夠獲得自我模擬、自我建模。他提到,他們想做的粒子機器人,可能是由成千上百個粒子組成,即便其中 20% 的粒子壞掉了,也仍然可以繼續(xù)運作,而不是單一形態(tài)的。
不過,如果機器人有了自我意識,人們不免擔心其會造成不可控的影響,對于這方面的擔憂,Hod Lipson 在采訪環(huán)節(jié)中作了回應。他表示,盡管人工智能既強大又危險,但這個技術非常值得擁有。但對于這項技術,人類需要知道它能夠強大到什么程度,給予它尊重,并確保能夠恰當?shù)厥褂谩?nbsp;
另外,他也直接地表示,對于機器人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目前依然沒有答案,但這項技術依然還是會繼續(xù)發(fā)展,而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也終將會出現(xiàn)。
Brian Greene:我們的宇宙或許只是無數(shù)宇宙中的一個
Brian Greene 是超弦理論的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卡拉比丘空間的”鏡像對稱性“、彗星起點等,這些成果對弦理論及天體粒子研究開辟了重要的道路。
但更為可貴的是,Brian Greene 除了在科學研究上有所成就,在科學知識的普及上,他也是身體力行。Brian Greene 不僅創(chuàng)辦了”世界科學節(jié)“(雷鋒網(wǎng)按,一場旨在向大眾傳播科學知識的活動),還出版了《宇宙的琴弦》等科普讀物;而此次參加騰訊的 WE 大會,也是 Brian Greene 的一次科普之旅。
在 Brian Greene 看來,在微觀世界中,除了有夸克、電子等顆粒組成,還存在著非常微小且振動的弦,而這些能量弦,也就是物質(zhì)的核心。
Brian 設想,世界萬事萬物的所有東西,都是來自于星系能量弦的振動方式。基于此,周邊世界便是多維度的。同時,Brian Greene 也在演講中提到了多重宇宙存在的可能性。他說道:
也許以后,會認為我們的宇宙并不是宇宙空間的中心,而只是無數(shù)宇宙中的一個。
Jennifer Jackson 是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她曾帶領團隊發(fā)明了”地震層析成像法”技術。通過這項技術,她和團隊發(fā)現(xiàn)了地心中存在著兩個巨型“腫瘤”。她認為,這樣的腫塊,哪怕是小腫塊,也在塑造地表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我們可以對地球內(nèi)部進行更高清的成像,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腫塊對于每一個行星可居住性的影響。
Jennifer Jackson 這一腫塊的新發(fā)現(xiàn)無疑是一個大突破,有科學家猜測,這兩個深埋地球內(nèi)部的異物可能關系到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以及地球板塊的形成和運動,甚至可能關系到 38 億年前地球生命的誕生。
事實上,對地心的探測不僅能夠了解過去,還能夠影響現(xiàn)實生活,Jennifer Jackson 在采訪中對雷鋒網(wǎng)表示,盡管地心離現(xiàn)實生活較遠,但地球內(nèi)核有任何結(jié)晶變序的變化就會影響外核的對流,因此是會對地心的研究是會對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影響的。
眾所周知,癌癥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但在于病魔的抗爭中,人類的研究從未停下腳步,而 Carl June 就是其中的斗士之一。Carl June 是 CAR-T 細胞療法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曾因為對“過繼免疫療法用于癌癥和 HIV 感染的潛在用途”而聞名世界,被評為“全球生物制藥界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
在演講中,Carl June 對 CAR-T 細胞療法做了介紹,他表示,CAR-T 細胞療法是通過喚醒免疫系統(tǒng)來消滅癌細胞的,一旦接受了治療,這些注射的 CAR-T 細胞便可以在體內(nèi)存活很多年。目前,這一療法已成功應用于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腫瘤治療的臨床試驗。
不過,由于 CAR-T 細胞療法是一種針對病人專門定制的治療方法,所以目前的治療價格是非常高的。如何降低細胞療法的價格,是 Carl June 及其團隊不得不面對的挑戰(zhàn)之一。對于這一挑戰(zhàn),Carl June 也在采訪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隨著這一療法被更廣泛的市場應用后,會使可得性越來越高,成本也會在改進中變得越來越低。
除了上述的五位科學家,在 WE 大會上,還有來自中國的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自然》總編輯 Magdalena Skipper、以及英國知名神經(jīng)學家 Tom Baden 也帶來了相關研究的分享。值得一提的是,Tom Baden 也是首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的獲獎者,這一結(jié)果在 WE 大會當日得到了揭曉。
無論是癌癥、機器人,還是地質(zhì)、例子,弦理論·······它們其實都是科學領域的各個小宇宙,盡管分布于不同的位置當中,卻也都是大宇宙中的點點星辰??茖W家們發(fā)現(xiàn)到,或者探索了這些小宇宙,讓它們在大宇宙空間中發(fā)光發(fā)亮。
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多抬頭仰望這片由各個“小宇宙”匯合而成的星空,去了解科學大宇宙的存在。
雷峰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詳情見轉(zhuǎn)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