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又到開學季,一批青年人站在了人生的重要交叉口:邁入大學、考研考博,都意味著一段新的人生篇章即將開啟。面對未知、充滿挑戰(zhàn)的“新世界”,我們該如何出發(fā)?
最近,騰訊首席科學家、騰訊AI Lab及機器人實驗室負責人張正友在2022騰訊犀牛鳥精英研學營上首度回顧其科研歷程,分享了做好研究和技術(shù)需要的工匠精神(“W.T.O.”理論),為即將邁入人生新階段的青年人寄言?!癢”就是一萬小時定律,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也需要一萬小時的錘煉才成為世界級大師;“T”也被稱為釘子理論,要往深的地方鉆下去,成為不可替代的專家;“O”來描述一個人的認知邊界,要對未知世界保持好奇,不斷拓展,同時聚焦,并提高獲得能力的能力,終身學習。
各位同學好,我是騰訊AI Lab及機器人實驗室負責人張正友?;叵肫饋?,我從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和相關(guān)工作已經(jīng)快四十年了,在這個過程中,也積累了一些個人感悟和經(jīng)驗總結(jié)。今天,我就從自身的科研經(jīng)歷出發(fā),與即將邁入新世界大門的你們分享,我認為科研人、技術(shù)人必須具備工匠精神,我把它總結(jié)為“W.T.O.”理論,希望能對你們往后的人生有所助益。
一萬小時定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也就是我要講的W(萬)。
它最早是瑞典心理學家心理學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通過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2008年寫的《異類》(Outliers)的描述更廣為流傳。埃里克森和他的兩名同事在頂尖水平的柏林音樂學院展開了研究,為什么進入學院的人都是“天才級”的人,但最后他們有的成為了音樂老師,有的成為了世界級的大師。為什么?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成為世界級大師的學生都花了至少一萬個小時去訓練。這說明,這背后的差別并非天賦所致,而是花了很多時間去精進技能。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珍惜天賦,并用“勤奮”去灌溉它,才能開花結(jié)果。
這個理論是有腦科學實驗支持的。一個人的智力在鏈接神經(jīng)元的突觸,而突觸的強度不是一成不變,具有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通過訓練,有用的突觸就會被加強,無用的突觸甚至被修剪掉,使得大腦工作的效率更高,消耗的能量更少。英國神經(jīng)學家Daniel Levitin和諾貝爾獎獲得者Herbert Simon也認為人類腦部確實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理解和掌握一種認知復雜的知識或者技能,然后才能達到大師級水平。
Aha moment,頓悟時刻,是每個真正做研究的人都在等待的瞬間。我相信大家都在期待這種喜悅感的來臨。在很多人看來,靈感是一瞬間的事;但在我看來它是在漫長等待后冒出來的“種子”,需要長久的積累和等待。
中國有一句古詩,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想要得來不費功夫,前提是你要踏破鐵鞋。
在我年輕的時候,差不多兩年才會發(fā)表一篇論文,這個頻次在學界并不算高。但是,每個論文到現(xiàn)在為止都是有影響力的。我認為,靜得下心,沉得住氣,才能做出來影響行業(yè)、甚至改變世界的科研成果。
當然,我這里講的勤奮,不是拼命,不是瞎忙,是高效、專注地利用時間。學會分辨diligence和busy,這個很重要。
我以前和我的學生們多次講過這個“T”理論:垂直那根線代表知識的深度,橫的那根線代表知識的廣度。我用釘子打比喻,如果垂直那部分很短,就變成大頭釘,很容易被拔出替換掉。如果垂直那部分很長很粗,就成為一顆能扎得牢的“釘子”。所以要往深的地方鉆下去,成為不可替代的專家
最近常常會聽到大家談的一個話題,叫做“35歲焦慮”。在我看來,這種焦慮感的來源是“害怕被替換”。
我最早做計算機視覺的研究,讓計算機能夠像人一樣去看、去理解。畢業(yè)后,去了法國留學,參與世界上第一個用三維視覺做導航的機器人,以及歐洲火星機器人的研發(fā)。96年、97年到日本學術(shù)休假,研發(fā)了世界上第一個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人臉表情識別系統(tǒng)。98年去了微軟研究院,研發(fā)了很多東西,包括現(xiàn)在全世界都在使用的被稱為“張氏方法”的攝像機標定法,18年回到深圳加入騰訊。
跟大家一樣,我也經(jīng)歷了很多變化和不確定性。但是現(xiàn)在回過頭看,可以說都在一條“直線”上,不斷精進。就像我覺得,單純做計算機視覺的研究不足以想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才在騰訊創(chuàng)建了機器人實驗室,讓機器人未來有一天能夠進入到千家萬戶。
成為一顆扎得牢的“釘子”,先要往深的地方鉆下去,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擴展自己的“廣度”,不要總是“淺嘗輒止”。這樣或許能緩解我們年輕人的一些焦慮。
當然,我也知道精進說起來簡單,但做卻是很難的。我給大家的建議是:找到你熱愛的,或者是嘗試去愛上你正在做的事,這樣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yè)。
最后跟大家講講“O”。O是一個圓圈,O的內(nèi)部是你已知的東西,外部是未知的世界,所以圓圈也象征“未知”和“已知”之間的邊界。大家會發(fā)現(xiàn),隨著你知道的東西越多,你不知道的東西也在變多。當你所知有限,圓圈就很小,感覺你了解了整個世界,這就像我們熟知的“井底之蛙”。
無論是技術(shù),還是宇宙的運行,都有很多值得人類去探索的地方。好奇心是我們和這個世界保持對話的最好的媒介,也是能讓我們不斷進步的重要驅(qū)動力。對未知世界要保持謙卑,心存敬畏。
我經(jīng)歷過從大型計算機、到筆記本電腦到現(xiàn)在移動手機各個時代的變遷。我相信,技術(shù)會繼續(xù)往前發(fā)展,像AR眼鏡、機器人,都會慢慢普及。不確定的東西,未知的挑戰(zhàn)隨時都會來,那么如何更從容地應對呢?
首先是要聚焦,選擇你覺得重要的事情去精進,舍棄應該舍棄的,并不是說什么東西都要去做。然后,懷著長期主義的態(tài)度,走下去。
其次,要提高獲得能力的“能力”。簡單來說,不管是從書本還是哪里學到的知過幾年就都過時了。怎么樣去學新的知識,怎么樣去做研究,怎么樣去探索,要摸索出來適合自己的一套方法。還要學會對知識建模,將問題歸納,由點到面,提高泛化能力來應對不確定的世界。
最后,我想說優(yōu)秀的人也是需要機遇的。它來的時候要感恩,它還沒來的時候更要耐心等待。這樣,才會不斷收獲好運。我很幸運,遇上了中國的改革開放,讓我能走出國門吸收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和技術(shù),并在攀登科技高峰的路上時時有貴人相助。我常懷感恩與謙卑。
希望大家記得,成功不是目的,更要享受探索世界的樂趣。
謝謝大家。
雷峰網(wǎng)版權(quán)文章,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詳情見轉(zhuǎn)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