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近日,“2017亞布力中國企業(yè)家論壇·天津峰會”在天津舉行,包括聯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楊元慶、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德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丁立國、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兼CEO陳東升、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中澤嘉盟投資基金董事長吳鷹、曠視科技Face++創(chuàng)始人兼CEO 印奇、36氪創(chuàng)始人兼CEO劉成誠等行業(yè)大咖參與。物靈科技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CEO顧嘉唯受邀出席,并在現場發(fā)表了專題演講,指出人工智能并非萬能更不只是充當單純的工具。
科幻影視作品中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描述是隨著時代更替而在演進的,從工具效率為主轉向擁有鮮明個性角色,業(yè)界對現實中的人工智能是否又會產生情感,擁有個性也是充滿猜想。顧嘉唯表示,人工智能并非萬能,更不只是充當單純的工具。
“在60-70年代的科幻電影所呈現的高科技,例如在《2001太空漫游》里的觸摸屏、視頻通話、指紋鎖和人臉識別,在今天的現實應用中已經習以為常,但人們都把這些高科技當做單純的工具來使用”,顧嘉唯談到,“近十年的科幻電影在描述未來場景時,更多的出現了人工智能性格角色,比如《機器人總動員》里的Wall-E、《HER》里的Samantha,它們呈現出更多的人格屬性,可以跟人類有更多的情感互動。那在未來的現實生活中,能服務于人類的機器人新物種,具有人格屬性和情感互動的可能性,現在機器智能和數據驅動條件下,產品體驗會隨著你越多用越久用而越來越懂你,越來越熟悉你,長此以往,機器人會開始根據使用者的生活習慣來主動提出建議,察言觀色主動提供服務”。
顧嘉唯認為,人工智能從萬物互聯走向萬物智能過程中,將會有一種產品是擁有靈性的。物靈,源自“萬物有靈”?!办`”是現在與未來的觸達,是人與機器的溝通,是原子與比特世界的連接,是東方文化與先進科技的融合,是萬事萬物間的直覺感知。Ling是物靈的英文名,更是直接用中文字“靈”的發(fā)音,寄予對未來機器人有靈性有生命感的一種詮釋,就像Zen代表的是亞洲文化“禪”一樣。物靈尋求一種最本真最直覺的交互方式,用共通的靈性本源搭建一座融匯和諧之橋,志在賦予人工智能科技新的內涵和價值。
業(yè)界有一種擔憂,當人工智能發(fā)展至更廣泛的與人類類似的行為,也就是實現‘遷移學習’之后,可能對人類產生威脅。如何讓人工智能保持不斷自我更新升級,但是依然保持人類可控范圍內?
在顧嘉唯看來,首先在媒體大眾的認知和行業(yè)科學發(fā)展的認知上,需要進一步分清不同的概念。我們今天在做的都是基于場景的人工智能應用,幾乎所有都是在限定邊界領域垂直智能,或者叫弱人工智能,是需要相當數量的人工標注的數據為前提的,而非萬能的,也不是像人類有常識性的通用智能。
另一方面,人類的進化是靠科技發(fā)展和人文道德不斷的修整,雙螺旋上升的過程,最終發(fā)展并利用人工智能的目的是要做到賦能予人,物靈在利用多模態(tài)人工智能的技術來升級我們與AI消費機器人的關系式人機交互。就如今天對克隆人有嚴格的法律限制一樣,未來也會有法律和道德來對人工智能做限制。
在計算機發(fā)明之前,Computer是指的“計數員”這種職業(yè),隨著20世紀計算技術的發(fā)展,計數員這個職業(yè)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我們今天這群特別會用電腦的碼農們,同樣,人工智能帶來越來越多傳統職業(yè)的技術性失業(y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原本面臨被淘汰的一些職業(yè)人員,這時候不應該畏懼被淘汰的命運,反該想想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予己,升級自己的職業(yè),人腦+人工智能外腦的組合會是接下去的主旋律。好比當年從Computer計數員升級成為Engineer碼農一樣。
但物靈科技追求的“點物賦靈”,是想升級家里各種電子設備,打造AI消費品讓萬物有靈,形成人機共生的和諧共處環(huán)境。例如物靈科技的Luka繪本機器人,可以通過繪本閱讀將孩子從屏幕拉回到閱讀書本,將標準純正的英語口語、知識認知、習慣養(yǎng)成和講故事等學齡前最重要的能力帶給2-8歲的幼兒,同時Luka因為角色感極強、性格特點分明,配合物靈打造的獨特的“關系式交互”與幼兒進行情感互動,進而產生了孩子同Luka之間很強的情感關系,我們發(fā)現很多在用Luka的家庭里,這個來自物靈星系的宇宙故事收集員,已經成為了孩子最親密的小伙伴,類似“蜜語”等一系列有意思的小功能更是推進家長與幼兒的親子關系,而不是用來取代家長的工具。
企業(yè)融資發(fā)展和包括在估值、利潤之間的關系如何調配,都是眾多企業(yè)在初創(chuàng)時探索的。
談及當前,顧嘉唯表示,初創(chuàng)企業(yè)當下的估值高低并不重要,資本給予的高溢價尤其是AI行業(yè)的資本泡沫,遲早是要還的。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的核心價值,在于它創(chuàng)造什么樣的價值。企業(yè)需要有長線價值的創(chuàng)造能力。
接受采訪時,顧嘉唯表示,今天AI創(chuàng)業(yè)公司還是AI TO B為主,畢竟這個技術發(fā)展階段,TO C的不確定性難度遠高于TO B,想清楚且有能力挑戰(zhàn)TO C的公司少之甚少。不過接下來,無論TO B還是TO C都會受到來自大企業(yè)的挑戰(zhàn),因為AI First已經是大公司的兵爭重地,做TO B為行業(yè)提供技術輸出型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需要面對的是BAT等AI云服務平臺的挑戰(zhàn)。也許沒過多久,你再拿來賣錢的技術服務就被BAT搞成免費的了。而AI TO C的公司,面對的是Amazon Echo、BAT和小米的低價智能音箱搶占入口策略的挑戰(zhàn)。我們已經看到雙十一大跌眼鏡的天貓精靈促銷99元一臺的價格,但是TO C企業(yè)的命脈還是定義產品和打磨用戶體驗進而塑造品牌的能力。在顧嘉唯看來,哪怕是BAT也都是在照抄Amazon Echo的產品邏輯改一改工業(yè)設計就開賣了,結果放到消費者家里,用戶根本想不起去用,這其實是文化屬性對功能使用頻次和習慣的差異導致的,顯然照搬是行不通的。況且隨著中國用戶消費理念的不斷升級,堅持原創(chuàng)在產品定義層面想清楚基本面,并通過持續(xù)打磨AI技術和靈性設計,輸出給用戶更好的使用體驗和更多的情感驚喜,這也是物靈科技的競爭力所在。
正如顧嘉唯在這次論壇的發(fā)言,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從單純的工具化,走向工具化和帶有情感化的人格化的發(fā)展趨勢愈加明顯。物靈科技提出的“關系式交互”LingUI,推動人機交互的進化正是致力于此,賦予人工智能產品更多的人格屬性和情感互動,同時結合更好的產品定義,對新應用場景的挖掘,我們將看到AI消費產品與人的交互更自然更具靈性。
據悉,亞布力中國企業(yè)家論壇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企業(yè)家思想交流平臺。自2010年亞布力論壇召開首次兩代人的對話之后,每年在亞布力年會、夏季論壇期間都會召開一次青年論壇,青年一代企業(yè)家開始成為主角。
關于物靈科技
物靈科技于2016年9月在北京成立,是面向全球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物靈瞄準下一個AI智聯網時代,專注于設計、研發(fā)、生產、銷售及運營一系列AI消費品,致力發(fā)展成為國內外面向消費者市場及家庭場景的人工智能產品領域的一線品牌。如需了解更多資訊,敬請訪問:
物靈科技官方網站:請戳鏈接。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