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雷鋒網消息,昨天軟銀集團從Google母公司Alphabet手中接過了兩家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和Schaft。自此,從去年3月份出現被出售的傳聞,到與豐田傳了近一年的緋聞,波士頓動力這家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人公司的去向終于有了著落。
但塵埃落定并不意味著故事的終結,也有可能是另一個重復的開始。
Google出售波士頓動力的原因,一般認為是出于商業(yè)化的考慮。彭博社曾報道,拉里·佩奇的一位助手曾在某會議上的發(fā)言稱,這種規(guī)模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指波士頓動力)決不能耗費高于 30% 的資源投入到一件需要10年才能成功的事情上,必須在幾年內就開始取得收入來抵消開支。但波士頓動力對商業(yè)價值這件事也并不上心。
甚至傳言,Google希望波士頓動力開發(fā)一款簡單的由輪胎或者履帶驅動的家居機器人,但這毫無疑問違背了后者愿意,因為他們本就脫胎于MIT的有足機器人研究所MIT Leg Lab,一起想開發(fā)最先進的有足機器人。
那么軟銀就不在乎商業(yè)價值嗎?也不見得,波士頓動力或許可以借鑒軟銀收購的另一家機器人公司的經歷。
要說軟銀與機器人相關的業(yè)務始于何時,實在是很難說,因為這家軟件分銷起家后轉型做投資控制的公司,旗下公司實在太多了。
2015年6月,阿里巴巴聯合富士康向軟銀集團旗下軟銀機器人控股公司(Soft Bank Robotics Holdings Corp,SBRH)分別戰(zhàn)略注資約1.3億美元。根據簽署協議,阿里巴巴、富士康將分別持有其20%股份,軟銀則持有SBRH的60%股份。 在機器人業(yè)務上,SBRH也像集團公司一樣,以收購控股為多,而其中最知名的應該算是軟銀機器人公司(SoftBank Robotics Corp)。
Aldebaran的三款機器人Nao、Pepper和Romeo
在美國機器人商業(yè)評論雜志(RBR)今年3月評選出的全球最有影響力機器人公司Top50中,軟銀機器人也名列其中。這家公司主要開發(fā)機器人,并提供相關的產品和服務,機器人產品包括Nao、Pepper和Romeo。其中最為外界知曉的也是2014年推出的Pepper人型機器人。
不過軟銀機器人的前身是被軟銀收購的Aldebaran公司,在2016年5月經改名而來。
Aldebaran此前是一家法國公司,名字的含義是“比宿五”,即金牛座最亮的主星,它開發(fā)了知名的機器人Nao,一款自主的可編程人形機器人。2010年的時候,二十臺Nao在上海世博會上的群舞讓公司聲名鵲起。這款機器目前也是全球在教學與科研領域里占有率最高的機器人。
2012年Aldebaran以1億美元的價格被日本的軟銀電信(SoftBank Mobile,后在2015年改名為軟銀公司)收購,后者以它為基礎成立了SBRH。
有外媒報道稱,正是因為軟銀的收購,才間接促使Google在次年不甘落后地收購了波士頓動力等公司。而如今,這兩家命中注定會在一起的公司也還是修成了正果。
后來名聲大噪的Pepper機器人,其第一款原型也誕生于2012年,也差不多就是收購的時候。后來2014年6月Pepper正式發(fā)布,當時站臺的除了孫正義,還有富士康的董事長郭臺銘。
不過收購后的故事并不是Pepper的順利開發(fā)。
當時有偉言稱,自收購后軟銀將軟件開發(fā)都移到了自己公司內部,導致Aldebaran軟件部門團隊人員的離職,包括當時的軟件總監(jiān)Chris Kilner,和軟件工程主管Cedric Gestes。
更有甚者,有員工甚至開始懷疑軟銀想榨干Aldebaran的資源,以為Pepper服務。富士康為Pepper站臺,這讓一部分人感覺到,軟銀將硬件開發(fā)的計劃透露給了富士康,而結合到此前軟件開發(fā)已經收歸軟銀,仿佛就像在將Aldebaran驅逐出產品開發(fā)流程之中。
還有流言傳出,稱軟銀想砍掉Nao,因為在開發(fā)Pepper時,它是有存在必要的,但Pepper出來后就可有可無了。
到2014年時,雙方的矛盾達到了頂峰,以至于郵件往來時的語氣也逐漸情緒化。在2014年,Aldebaran經歷了三次CTO輪換,理由可能是對Pepper的開發(fā)進程感到不滿。7月時,這家公司還裁掉了近四分之一的員工。
當時母公司軟銀與Aldebaran往往很難達成一致的原因,很可能是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后者的管理團隊失職。軟銀收購后,Aldebaran的人員也進行了快速擴張,短期內就增長到了130人,但管理者無法駕馭這種狀況。另外,當時的CEO及創(chuàng)始人Bruno Maisonnier對人機界面(HCI)很感興趣,而且更注重人與機器人和平共處這樣的課題,而不是人形機器人的實際用途。
直到Pepper發(fā)布前,軟銀都認為Aldebaran會成為全球機器人領域的領導者。但自收購的第一天起,它就的研發(fā)就一直在燒錢,旗艦產品Nao也基本只在學校和實驗室出現,談不上普及。
上面這些與波士頓動力的狀況都十分相似。
波士頓動力的創(chuàng)始人Marc Raibert對商業(yè)化也不以為然,他曾表態(tài)說:“我深信,只有我們在波士頓做的事才能帶來終極的產品,我們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天馬行空?!?br/>
只是無論歸結為管理失誤、文化差異,還是或收購不當,都是一件容易的事,實際情況卻往往更復雜。一方面是無可匹敵的技術實力,另一方面是無法變現的煩惱,這對任何商業(yè)公司來說都是艱難的選擇。
軟銀正在籌集的愿景基金(Vision Fund)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下一階段的信息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打造可能變?yōu)楝F實的業(yè)務將需要前所未有的大規(guī)模、長期的投資?!?/p>
這支基金的目標是承諾資本達到1000億美元的規(guī)模,現在已有930億美元。軟銀CEO孫正義說,軟銀將通過該基金在全球范圍內加大對科技企業(yè)的投資,從而在未來10年成為科技行業(yè)的最大投資者?;蛟S正是這種長期投資的打算,讓波士頓動力被他囊中了。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