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付靜 | 2020-02-27 19:34 | 專題:新冠肺炎爆發(fā),全球科技“戰(zhàn)疫” |
CT 影像臨床診斷結果是新冠肺炎病例判斷的一個重要標準。
當地時間 2020 年 2 月 24 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和醫(yī)院放射科和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放射科聯合團隊的論文 Radiological findings from 81 patients with COVID-19 pneumonia in Wuhan,China:a descriptive study(武漢 81 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影像學表現:一項描述性研究)發(fā)表于《柳葉刀》(The Lancet)子刊《柳葉刀·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而這篇論文也是首篇在知名期刊上發(fā)表的新冠肺炎大樣本 CT 影像研究論文。
雷鋒網了解到,研究人員對上述兩所醫(y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經下一代測序或 RT-PCR 確診)做了連續(xù)胸部 CT 掃描,并對其影像學特征與分布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根據癥狀發(fā)作時間與第一次 CT 掃描之間的間隔,81 例于 2019 年 12 月 20 日-2020 年 1 月 23 日期間入院的患者共分為 4 組:第 1 組 15 例(亞臨床患者)、第 2 組 21 例(≤ 1周)、第 3 組 30 例(1-2 周)、第 4 組 15 例(2-3 周)。
【81 例患者的基本特征及癥狀】
研究人員得到的具體數據主要如下:
所有患者平均病變肺段數為 10.5,第 1 組 2.8,第 2 組 11.1,第 3 組 13.0,第 4 組 12·1;
所有患者肺部異常表現主要為雙側(64 例,79%)、外周(44 例,54%)、邊界不清(66 例,81%)、磨玻璃影(53 例,65%),主要累及右肺下葉(849 個節(jié)段中的 225 個,27%);
第 1、2 組出現磨玻璃影的患者較多:第 1 組肺部異常表現有單側(9 例,60%)、多焦點(8 例,53%)、磨玻璃影(14 例,93%);第 2 組肺部異常表現有雙側(19 例,90%)、彌漫性(11 例,52%)、磨玻璃影(17 例,81%);第 3 組磨玻璃影 17 例(57%),第 4 組磨玻璃影 5 例(33%);
第 3、4 組出現實變和混合性病變的患者偏多:第 3 組 12 例(40%),第 4 組 8 例(53%)。
實際上,研究團隊也著重關注了有既往病史的患者。下圖是一名患有慢性肺病(結核?。?、入院第 12 天因呼吸窘迫癥去世的 60 歲男性患者的不同級別的 CT 影像。根據其發(fā)病第 8 天的 CT 影像,兩肺可見廣泛的磨玻璃影,幾乎累及整個下葉、大部分上葉和右肺中葉,“白肺”(雷鋒網注:肺部顯影呈一大片的白色狀,一般是肺部被炎癥所侵潤的表現),并伴有空氣支氣管造影。
論文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的胸部 CT 會顯示肺浸潤性病變,無癥狀感染者也會表現出胸部 CT 成像異常——在發(fā)病 1-3 周內,病變迅速從單側、局灶性病變進展為雙肺彌漫性磨玻璃影,后期合并實變。
可以看出,影像學檢查結合臨床、實驗室檢查將有助于新冠肺炎的早期診斷。
實際上,上述研究也受到了同行認可。
雷鋒網了解到,2 月 24 日當天,香港大學李嘉誠醫(yī)學院放射科 Elaine Y P Lee 團隊也在《柳葉刀·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發(fā)表了名為《新冠肺炎:CT 告訴我們什么?》的文章。
該文章肯定了上述團隊的大樣本 CT 研究,認為該研究為患者臨床癥狀不同階段 CT 影像的演變過程提供了支撐:
CT 是檢測新冠肺炎的一種重要方法,即使在無癥狀患者中亦是如此。當核酸檢測結果呈假陰性時,CT 檢測顯得尤其重要。
實際上有專家曾對 CT 影像結果的準確性提出過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CT 對新冠肺炎早期診斷仍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0)30086-4/fulltext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0)30134-1/fulltext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