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早晨,一篇名叫《微視已死,請勿燒紙!》的文章傳遍了互聯(lián)網,其中提到騰訊已經戰(zhàn)略性放棄微視,微視目前的狀況是:
“騰訊微視產品部總經理邢宏宇已經離職加入58同城。微視運營總監(jiān)何釤也轉崗加入騰訊內部一個新產品團隊,微視產品部多個工作組解散,微視開放平臺(BD)負責人徐志斌也離職創(chuàng)業(yè)。”
國內做短視頻的網站不少,不過能說得上話的寥寥,背靠騰訊的微視算是其中之一。成立不過一年半就落得如此,僅僅是因為不夠幸運嗎?
微視的困境
說起來,微視的路數(shù)還是有些奇怪,明明行將就木,卻:
2015年1月30日騰訊還在北京798轟轟烈烈的舉行了“星耀視界·微視年度大賞”的活動;App Store上顯示,微視最近一次的維護更新是今年的2月12日,再到前一次的2月2日還新上線了視頻拼接功能,并將頻道功能進行了大改版。這些大動作距離今天不過一個月。
雷鋒網的記者輾轉采訪到了微視內部的工作人員。我們了解到了這些情況:
1.關于此次的變動,在年前就已經有傳聞,但是至今員工并沒有收到正式的文件通知;
2.目前微視的用戶大概在4500萬左右(同比美拍在今年1月宣布用戶破億);
3.微視最好的時期是在2014年春節(jié)(上線于2013年9月),由于投入的大量的廣告費,用戶數(shù)據暴增。隨后由于“沒錢”,數(shù)據便一直下滑,大家都快看不到希望了。
另外,同屬一座寫字樓的其他騰訊業(yè)務部門的工作人員透露,原本微視的員工大概在100左右,年后在辦公室上班的不到三分之一。辦公區(qū)很空,跳槽的、轉崗的,都在各尋出路。
短視頻這個行業(yè)很難混
不止是微視一家,短視頻這個行業(yè),有許多相通的問題。
先從成本算起。除了互聯(lián)網公司傳統(tǒng)的開發(fā)運營投入,短視頻額外還有:
1.帶寬投入。視頻網站每年的財報中,帶寬的投入總是占了不小的部分,短視頻也不例外。通常一個在線觀眾要流暢的觀看標清視頻大概需要30k到40k的帶寬流量,換算方法是128k的流量需要1M的網絡帶寬。而且用戶觀看視頻的每一秒(沒錯,每一秒)視頻商都需要支付帶寬費用。幾千萬用戶的短視頻可見一斑。
2.審核。用戶自發(fā)上傳的每一個短視頻都需要進行審核。美拍在接受雷鋒網采訪時表示,美拍請了三家外包公司幫做每一視頻的審核,工作量很大。
3.版權。短視頻應用中的特效大多都是外包制作,音樂等裝飾性功能也需要購買。
4.廣告。美拍的工作人員介紹,短視頻的渠道鋪設成本比較高,特別是安卓,如果不花錢會被擠壓空間。像微視這種主打“粉絲經濟”的產品,早期的內容產出以“明星的短視頻”為噱頭,邀請明星進駐,需要耗費大量的廣告費。
另外,盡管微視等一批短視頻軟件是借著4G的風頭興起,判定高速的移動網絡之下,短視頻的隨時播放和上傳已經沒有網絡短板。但是事實卻是,國內目前的移動流量費用依然高居不下,從分享時的備注“建議Wifi下觀看,土豪請隨意”就能看出一二。曾經有用戶測試,國內目前上傳一段10s的短視頻大概需要10M左右的流量,“講述你我的故事”的成本實在有點高。
拋出這些不談,就算成本和網絡問題都能解決,用戶生成內容(UGC)這一形式也很難讓視頻軟件保持黏性。微視走粉絲經濟,后期明星能提供的好視頻越來越少,普通用戶拍攝的視頻質量不穩(wěn)定,優(yōu)質內容稀缺。如果不靠持續(xù)的強運營和幕后推手的聯(lián)合炒作,很難跑在前頭。
產品做不好,其他都是白搭
外遭美拍和秒拍的強襲擊尚可接受,但是估計微視自己也想不通,馬爸爸為什么要在微信中增加短視頻的功能。這一功能給國內的短視頻帶來了極大的打擊,被“相愛相殺”的微視也不例外。
另外,雷鋒網已經提到,短視頻需要強運營,但是微視的MV和濾鏡效果直到去年6月份才加入,大量用戶反映視頻在拍攝和播放時體驗不佳,視頻優(yōu)化做的很一般。前有“美女經濟”的美拍狂吸眼球,后有新浪微博力挺的“秒拍”虎視眈眈,沒有差異化沒有競爭力又不受重視的產品如何勝出?
內外夾擊,再加上短視頻的先天不足,共同把曾經明星齊聚,熱熱鬧鬧的微視推到了今天這一步。短視頻在國內也有曇花一現(xiàn)的燦爛過,要想持續(xù)的耀眼,還需要強力的娛樂基因和運營團隊。從微視的行將就木來看,雷鋒網只能感嘆,唉,玩短視頻真的好難!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