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從百度的“百萬年薪招聘首席地圖采集師”,到高德的“道路數據繞地球197圈”,國內圖商進行地圖采集的門檻正變得越來越高。如果加上車用高精地圖的采集,能跨進這個門檻的企業(yè)基本只剩BAT三家。
在科技外表下,傳統數據采集作為制作地圖的基礎工作,采取的的方式是“掃街”,也就是員工不斷外出采集數據。地圖公司的能力區(qū)別,主要在于多久“掃一次街”。間隔時間越短,掃得越細致,采集來的數據就越有效。行業(yè)之間比的其實是誰家的采集員和采集車更多。
這也是過去人們印象中地圖公司的工作方式:誰的用戶最多,誰提供的實時路況信息就最準。有人提出,如果考慮到采集員們的辛勤工作,傳統地圖公司是一個“勞動密集型”企業(yè)。誰最先改變這種現狀,誰也許就能在地圖市場的”下半場“奪得機會。
根據此前雷鋒網的了解,國內市場從用戶量上講,高德和百度跑在最前面,騰訊處于緊追猛趕的階段。2016年6月,馬化騰規(guī)劃了騰訊未來關注的四大基礎領域,LBS地理位置服務是其中之一(其他三個是云服務、安全和支付)。
12月下旬,百度地圖不再強調自己是O2O平臺,而是立刻將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與地圖產品綁定在一起。
而據知情人士向雷鋒網透露,今年馬云也曾經提出對阿里系旗下高德地圖的長期要求,用戶最終需要一張總是提供最全面、最及時信息的地圖,即一張活地圖。喚醒一層層數據,先解決了數據堵的問題,才能解決路堵、出行難的社會民生問題。
過去地圖導航軟件提供的實時路況信息,主要來自安裝了GPS的出租車和物流車少量數據;現在,實時路況信息主要來自于正在使用導航功能的海量用戶。當你走進一家互聯網地圖公司,就會發(fā)現頂尖的計算機科學家們,已經把每個用戶都當成采集員,正通過用戶貢獻的大規(guī)模UGC數據來做下一代的地圖。
過去,地圖公司要過很久才能知道某條路上的某個加油站已經關閉了;現在,地圖公司很快就能發(fā)現,在這個加油站停留的用戶(GPS定位點)突然大幅減少,因此這個POI(Point of Interest,地理信息點)變成重點關注對象,然后立刻派人核查實際情況,并在地圖上提醒用戶。
海量用戶數據和算法即將成為地圖行業(yè)的競爭焦點。地圖公司正在變成“智力密集”型企業(yè),最終比拼的仍然是誰家的“采集員”多,只不過“采集員”變成了各家企業(yè)服務的用戶和參與決策的大數據體系。
誰的活躍用戶多,誰就能更快地發(fā)現變化,所能提供的數據服務就越準,用的人就越多;誰的活躍用戶少,誰發(fā)現變化的速度就慢,所能提供的數據服務準確度就越差,用的人就越少。
于是地圖公司的分水嶺漸漸出現:那些核心數據購自傳統圖商的地圖公司以及用戶規(guī)模較小的地圖公司,在數據的“鮮度”和“準度”上,將會越來越落后于自采能力和大數據能力領先的公司。馬太效應再一次顯示其威力。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雷鋒網認為,到頭來能玩得動地圖行業(yè)的公司,還是BAT三家。這也跟行業(yè)特點有關系,地圖所承載的LBS位置服務能力,取決于大生態(tài)。一方面,傳統的純人工采集做地圖的方式已經落伍;另一方面,只靠地圖公司自己的判斷已經不夠,多元的大數據才是競爭的關鍵。
關于多元大數據,高德地圖的一位技術副總裁在采訪中,演示了如何利用淘寶運單數據判斷地理信息變化:寄往某個公司的快遞,以前都是發(fā)往A地址,但從一個時間點開始不斷發(fā)往B地址,說明這個公司很可能搬家了。以此為例,地圖對信息點的變化就能做到及時準確地反饋。
阿里系的電商運單數據無疑是最大最豐富的,馬云的底氣也來自是阿里云的大數據,而這也是生態(tài)大數據對地圖產品改進的冰山一角。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而多元大數據的重頭的部分,還包括第三方數據的整合,比如開發(fā)者(BAT都提供位置服務開放平臺),政府交警部門,122報警平臺的以及汽車公司等等。
某種程度上說,地圖是由一層層數據形成的金字塔,自己的數據決定了地基有多大,第三方的數據決定了金字塔能蓋多少層,蓋多高。
以高德為例,這家出身傳統圖商的此前也已經多次強調要做“活地圖”。盡管宣稱“3年內不賺錢”,只專注基礎技術,但也許是對人力成本的考慮,也許是對“變態(tài)級“的準確有特殊的追求,目前高德已經實現了采集數據完全在線化,包括2900萬的用戶也成為數據采集的一部分,來自用戶的交通事件上報,甚至占了數據量的85%。
多元大數據甚至可以延伸到新聞挖掘上,通過挖掘全網的媒體報道,可以找出哪里有新開通(或關閉)的道路,然后結合用戶數據,就可以對道路的變化給予更快的響應速度。
互聯網數據投射到物理世界,用戶調取地圖的場景越來越高,這讓數據采集的要求從過去的“準確”升級到“及時”,甚至是“0秒誤差”,也就是所說的“活地圖”。怎樣在數據采集和處理這個新戰(zhàn)場拔得頭籌,是對BAT三家從”勞動密集企業(yè)“轉型”智力密集企業(yè)“速度的考驗。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