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天股票收盤時,Twitter的市值跌到了史上最低點,這次暴跌又引發(fā)了市場的猜測,認為有公司將要收購Twitter。畢竟其市值只剩下可憐的190億美元了,傳言四起并不令人吃驚。
傳言的主角不是別的公司,而是對其覬覦已久的谷歌。
“從某些方面來看,谷歌收購Twitter易如反掌,但他們卻一直不愿出手,這在業(yè)界是個謎?!敝槿耸客嘎兜馈?/p>
乍一看收購傳言很有根據,因為收購這一四面楚歌的社交媒體確實對谷歌有利。
谷歌一直都沒有能與其他巨頭抗衡的社交媒體。也不是谷歌不愿嘗試,搜索巨頭在這一領域試水多次,但都損兵折將鎩羽而歸,始終無法撼動Facebook的地位,現在只能走迂回路線了,比如與巴西最大的社交媒體Orkut合作。為了提振Google+的影響力,谷歌此前決定打通自家其他熱門服務與Google+的聯(lián)系,如YouTube等。此舉顯示谷歌在社交網絡大戰(zhàn)中舉了白旗。
谷歌進軍移動和本地內容的腳步走的太不堅決,而這兩個領域卻是廣告商愿意砸重金的領域。而反觀Twitter,盡管現在新用戶增長乏力,但卻是這兩個領域真正能與Facebook匹敵的可怕選手。
谷歌喜歡出問題的科技公司,而且對收購他們樂此不疲。
谷歌現在有700億美元的現金流,買下Twitter簡直易如反掌,而且現在Twitter市值這么低,絕對是購買的好機會。
谷歌和Facebook都曾嘗試與Twitter接觸并商談并購事宜,在硅谷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據知情人士的消息,谷歌和Twitter的上次接觸可以追溯到兩年前了,那時Twitter還沒上市。
不過那場談判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進展,因為Twitter正如日中天。盡管看起來這是一個最佳選擇,但那時市場上并沒有Twitter的競爭對手,想要收購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最終谷歌選擇按兵不動。
在采訪了很多業(yè)內人士之后,我們覺得谷歌不會出手收購Twitter,以下是三個主要原因:
Twitter現在手上的籌碼谷歌早就不在乎了:今年早些時候,搜索巨頭與Twitter簽領了兩份協(xié)議,首先將其納入了自家的搜索版圖,并在搜索結果上給了Twitter優(yōu)先級。其次,將Twitter的廣告也納入了自家龐大的廣告帝國版圖,由DoubleClick廣告服務器共同經營。這反而提高了Facebook的用戶粘性。
這兩份協(xié)議幫助Twitter做了個大廣告,讓那些非注冊用戶也能注意到一些熱門推文。所以如果未來你在其他谷歌服務中(如谷歌地圖)看到一些推文也不用驚訝。大多數谷歌的服務,比如Google+,其用戶規(guī)模想要超過Twitter的3億4000萬簡直輕而易舉,最多也就花一個月時間而已。所以谷歌只要從Twitter用戶那里做內容整合就行,何必花大價錢收購并費力幫助Twitter解決它用戶增長乏力的爛攤子呢。
反壟斷方面的考量:谷歌最不想的就是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注意,而高調的收購Twitter肯定會引來谷歌不愿看到的結果。若競爭對手進行游說,那么監(jiān)管者不對這次收購施壓是不可能的。而來自政府部門的壓力是并購最關鍵的抑制劑。2007年收購DoubleClick時谷歌就已經領教過政府的厲害了,而那筆交易只價值31億美元,而且來自不同的領域,要知道Twitter的規(guī)模是這家小公司的七倍之多。
此外,谷歌在歐盟的反壟斷案子里已經泥足深陷,如果這個官司敗北,其罰金可能會達到公司年收入的十倍。一些廣告技術公司還在積極游說歐盟開啟另一場官司,而回到本土,一些競爭對手,如Yelp也在向司法部和州檢察長告谷歌的狀,認為谷歌在搜索和移動授權方面有壟斷嫌疑。
如果想要收購Twitter,谷歌需要絞盡腦汁保證兩家公司的產品和市場沒有交集,而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最近,谷歌的并購腳步貌似要停下了,不過該公司表示它們不會減速。如果Twitter也成為自家的子公司,谷歌會給予其充分的自主權,就像最近它們大手筆收購的Nest公司。也許Twitter會成為新生的通訊部門的一部分,由Nick Fox或原Google+負責人Bradley Horowitz領導。
可能阻礙谷歌收購的最大問題不是給Twitter什么樣的地位,而是CEO拉里佩奇根本就不想為其掏錢。
Twitter現在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河,很多熟悉佩奇的人認為谷歌老大才不愿接這個爛攤子。就拿最近佩奇主導進行的收購和投資來說,Nest是為了互聯(lián)家庭,Skybox則為了衛(wèi)星圖片,DeepMind則是谷歌對人工智能革命的投注,而Calico,是為了進軍保健領域。另外,最近對一家機器人創(chuàng)業(yè)公司和Sidewalk Labs公司的收購,則是為了解決城市的問題。從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佩奇真正重視的是那類有雄心,有目標,潛力十足的新興產業(yè)。
而反觀Twitter,雖然它機智善變的CEO們總提到他們有著足夠改變世界的影響力,但跟那些冉冉上升的新公司比,畢竟已經是末日黃花了。
via recode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