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編輯 | 青暮
這兩天,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95后”博導馮磊刷屏了,此事件還登上微博和知乎熱搜榜。
根據(jù)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的公開資料,出生于1995年4月的馮磊,博士畢業(yè)(直博并提前畢業(yè))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目前為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弘深青年學者引進人才、博導,兼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先進智能研究中心客座科學家。
相關鏈接:馮磊-計算機學院主頁http://www.cs.cqu.edu.cn/info/1325/5242.htm
據(jù)悉,馮磊自2021年1月起加入計算機學院,入職時年齡僅25歲零9個月,這是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目前年齡最小的引進人才,也是學院有史以來首次直接給應屆博士畢業(yè)生正高/博導崗位。
我們知道,重慶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那么,馮磊到底何德何能,竟刷新了國內(nèi)985高校博導的最低入職年齡?
公開資料顯示,馮磊近三年來,已在ICML、NeurIPS、KDD、CVPR、AAAI、IJCAI等國際頂級(CCF A類)會議與中科院一區(qū)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fā)表論文十余篇。研究成果在弱監(jiān)督學習領域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
在學術服務方面,馮磊擔任IJCAI 2021高級程序委員會委員,ICML 2021專家審稿人,以及其他國際頂級(CCF A類)會議(包括NeurIPS、KDD、CVPR、ICCV、AAAI)的程序委員會委員/審稿人,并受邀擔任多個國際知名期刊(包括JMLR、IEEE TPAMI、IEEE TIP、IEEE TNNLS、MLJ)審稿人。
根據(jù)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官方網(wǎng)站7月發(fā)布的文章《計算機學院“95后”弘深青年學者馮磊再創(chuàng)新紀錄》,馮磊撰寫的論文《Pointwise Binary Classification with Pairwise Confidence Comparisons》在第38屆國際機器學習會議(The 3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CCF A類)上發(fā)表。
計算機學院“95后”弘深青年學者馮磊再創(chuàng)新紀錄-計算機學院主頁:http://www.cs.cqu.edu.cn/info/1270/5570.htm
該學院表示,這是機器學習領域公認的頂級國際學術會議,在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這也是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首次以第一單位在該會議上發(fā)表學術論文,實現(xiàn)了零的突破。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均為馮磊。
針對重大“95后”博導事件,小編去知乎話題榜圍觀了一圈,大致瀏覽了底下的評論,發(fā)現(xiàn)網(wǎng)友的意見主要有如下幾類: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2917683?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804967617378029568&utm_content=group3_supplementQuestions&utm_campaign=shareopn
首先是樂觀派的聲音。比如,有網(wǎng)友認為“95后”博導馮磊這類人才是國家之棟梁,民族之希望。
持這一派意見的網(wǎng)友覺得就年齡來看,馮磊取得的成績相當輝煌,希望中國出現(xiàn)更多的青年才俊。
此外,評論區(qū)還涌現(xiàn)了很多專業(yè)人士的客觀評論,畢竟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比如,一些網(wǎng)友承認馮磊的優(yōu)秀,但覺得他的事例只是學術圈的普遍現(xiàn)象,實屬媒體過度宣傳。
不可否認,各路媒體以“95后”制造噱頭,賺取了一大波流量。不料學術圈人士不僅寫論文厲害,打假水平也很專業(yè),經(jīng)他們一提點,貌似年齡也不算啥?當然這是對優(yōu)秀的人來說。
學術界專業(yè)人士的討論,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對馮磊學術和應用研究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他的論文。
Lei Feng (馮磊)的自我介紹
https://lfeng-ntu.github.io/
Lei Feng (馮磊)發(fā)表的著作 Publications
https://lfeng-ntu.github.io/publications.html
除了上述兩派主流看法,評論區(qū)還出現(xiàn)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比如,部分網(wǎng)友認為大學不應該充斥太多投機。
這些網(wǎng)友覺得高校理應是踏踏實實搞學術的地方,不該把精力與時間用在刷數(shù)據(jù)鉆營走捷徑上。
還有一些網(wǎng)友認為花錢引進人才,對高校來說并不是長期利好的方式。
自古評論區(qū)出人才,高手向來在民間。屏幕前的你,又是怎么看待此事的呢?
史上最年輕的985博導刷屏一事表明,“90后”目前已漸成為中國學術圈的生力軍,而“95后”的青年學者也開始登上學術舞臺。但是,馮磊這種“扶搖直上九萬里”的人生履歷對蕓蕓眾生來說,其實不具備參考性?;蛟S對某些杰出青年學者來說,這是一個正常的現(xiàn)象,正如上文提及的部分知乎網(wǎng)友的評論。
然而,普通百姓才是社會的主要組成人員,而且這類報道估計也是我們平民百姓茶余飯后刷的多。那么,看多了這類新聞,手機前的你,是否會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平時做做實驗搞研究,業(yè)余時間還發(fā)論文,而我,上班摸魚刷抖音,下班各種葛優(yōu)躺?一天天過去,一年年過去,路過三十而立,跨過四十不惑,還是一直碌碌無為?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段話:我們承認偉人在歷史進程中的貢獻。可人類生活的大廈從本質(zhì)上說,是由無數(shù)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偉人們常常企圖用紀念碑或紀念堂來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萬古長青的卻是普通人的無名紀念碑 —— 生生不息的人類自身。
由此可見,不管是偉人還是凡人,都有各自的貢獻,并且是不可替代的,平凡的我們也不需要妄自菲薄。對于學術圈,媒體對“95”后博導的報道,也許能激勵更多青年學子奮發(fā)圖強。同時也應該給科研人員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讓他們踏踏實實做研究,而不是一味扣上“學神”、“天才”之類的帽子,正如專業(yè)人士所說,事件本身在學術圈比較普遍。我想,那些專家學者也不希望外界過多打擾吧。
其次,小編個人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計劃,在這個內(nèi)卷越來越嚴重的時代,媒體更應起帶頭作用,發(fā)布報道時不應該過多渲染。而我們普羅大眾,對大神理應仰望,同時也要腳踏實地。這個話題底下點贊數(shù)最高的評論就深得小編我心,想必也是深得大眾的心。部分內(nèi)容如下:
由于原答案篇幅太長,故不便全部截圖,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前往參觀。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步驟,在自己熱愛的領域閃閃發(fā)光。祝有愛者有愛,無愛者自由~
雷鋒網(wǎng)
雷峰網(wǎng)版權文章,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詳情見轉(zhuǎn)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