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無人化”作為一個網紅概念,近年來在資本的扶持下一路高歌猛進,吸睛無數。除了人們所熟知的無人便利店、無人倉儲之外,近段時間,在AI等技術的驅動下,無人化停車也隨之而來。
如今,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帶來了停車位的巨大缺口,“互聯網+”與移動支付的興起,推動了停車場智能化與聯網化,兩者的無縫融合讓傳統停車產業(yè)華麗轉型。
那么在無人化停車的帶動下,真的能帶來停車行業(yè)新的機遇與方向嗎?
在第十六屆安博會期間,由捷順冠名、中國公共安全雜志社、中國云停車產業(yè)聯盟、深圳市智能交通行業(yè)協會共同主辦的第四屆云停車發(fā)展論壇上,多位行業(yè)大佬齊聚,暢談無人停車以及如何利用技術解決“停車難”問題。
如果說無人零售大幅降低了運營成本、提升了運營效率,無人停車帶來的人力節(jié)約并沒有讓人眼前一亮。一般來說,中型停車場大概安排一人看守即可,即便是24小時全天值守,也不會增加很多成本。所以說,無人停車更多地并不是從節(jié)約人力成本的因素考量,而是從智能化停車之后的場景應用上的變革,乃至大數據實施后對停車整體效能的提升,這應該才是最為關鍵的,也應該是智慧停車應用系統企業(yè)所努力奮斗的方向。
有人說,AI時代可以取代98%的人力勞動,但是在停車智能化之后,停車場可以取代所有的人力勞動,當然這是其次,最為重要的是智能化停車可以達到更多場景應用后的便利,甚至于在存量之中創(chuàng)造出增量市場來,更可以為城市管理及社會資源的再開發(fā)利用方面提高效能。
但現實狀況并不是這樣。
愛泊車聯合創(chuàng)始人、常務副總裁段武明談到,當前車牌識別和云計算技術的確已廣泛應用于停車場管理領域。在很多停車場,車主都可通過電子支付方式體驗到智慧停車服務。然而,縱觀當下停車管理現狀,車場智能化程度低、車牌識別率低,還有一些無牌車無法識別,仍需要設置崗亭,安排人工收費管理,人工成本高;另外場內收費方式單一,只能在出口位置設置和安排,車流量大的時候擁堵嚴重; 同時,當前的收費管理系統僅用于簡單的停車收費統計,無法實時獲取停車設備運行狀態(tài),不支持智能化數據統計以及集團化收費管理等問題,未能真正實現停車場“無人化停車管理”。
而上述所言之象在一直致力于用計算機視覺去改變行業(yè)的臻識科技總經理任鵬眼中的確存在,但他同時也提到,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上述很多問題都很快會被解決。
“我們的理念就是用計算機視覺來幫助人、替代人,最后解放人。在無人化時代,停車場應該是第一個可以落地的現實場景?!?/p>
如今,無人化停車正式拉開序幕,包括捷順、藍卡、愛泊車等公司都相繼進駐該市場,在資本大力看好AI等科技產業(yè)的今天、在大眾對解決停車難的迫切需求中,無人停車應當是各企業(yè)的解決方案和技術迸發(fā)的好時機。
但與此同時,各企業(yè)入局也應當注意幾點問題。捷順科技總經理趙勇認為,如果真的想要做好無人化停車,應該從三個方面著手努力:
技術,在各個細節(jié)上做努力,不管是支付、車牌識別還是應用、托管、遠程、對講等環(huán)節(jié),各個細節(jié)都不能馬虎,必須做精、做透。
管理,從管理著手,早些時候是線下管理,如今升級到線上管理、無人管理,這些都需要停車人做好轉型準備,適應這種變化。
用戶習慣的培養(yǎng),通過運營的方式做,用戶習慣不是打廣告就可以實現,應該從停車場、線上線下、每個角落,從C端車主的角度做好運營,讓老大媽都可以用到,這是停車人應該做的事情。
在他看來,“互聯網+停車”是一個概念炒作了兩三年,現在它走了,無人化又來了。在此浪潮中,行業(yè)從業(yè)人士不能再將其作為概念炒作,而是勇于想象、踏實積累,敢于試錯,把這個市場做好、做優(yōu)。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