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本文作者: 六爺 | 2014-12-20 09:27 |
蘋果和三星兩年前的“世紀之戰(zhàn)”令人記憶猶新,10.5億美元的賠償將專利的“利”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那時候的國產手機還在社會主義的呵護下茁壯成長,兩位大佬在海外的專利糾紛看上去是那么荒誕和遙遠,但翅膀硬了始終要飛。專利巨頭們彼時的無視,現在看起來卻更像一場蓄謀已久的陰謀。
外面的世界
利用本土優(yōu)勢,國產手機征服了全球第一大手機市場之后,把眼光放諸海外已經不僅是心理層面的需求,可現實是專利作為一種成熟的商業(yè)運作手段,沒有人會做海外版的活雷鋒。就在一周前,小米在印度的遭遇令人唏噓,其實整件事情倒非常簡單,因為這次涉及的專利只是通信技術層面,而這些專利基本上又沒有什么可商量的余地。
一臺智能手機到底有多少專利?沒有人可以給出精確的答案。為了便于理解,我嘗試著將所有專利分成兩類,一種是看不見的,一種是看得見的。基于這個區(qū)別,專利流氓又大體可分為進攻型和防御型。蘋果和三星的案子基本上就是在圍著看得見的專利做文章。滑動解鎖,多點觸控,圓角矩形圖標,外觀專利讓不明就里的人嘆為觀止,結果也就是這些看上去技術含量很低的專利讓三星輸掉了官司。
這些專利的判斷成本是很高的,因為無論怎么公正都是建立在主觀的判斷。
前段時間,蘋果設計主管 Jonathan Ive在采訪中表示了對小米的質疑,其實這已經算很溫柔了,要知道當年的喬布斯可是活生生讓魅族第一款手機停產。原因無它,就是因為M8長得跟iPhone長得太像。所以往往是這些看得見的專利更要人命。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想要規(guī)避這些問題可以靠大智慧,也能玩小聰明,相比之下后者簡單直白,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看到各種滑動解鎖的變形。如果還想給用戶帶來驚喜,僅靠舉一反三是不夠的,廠商需要更多的靈光乍現,來定義超前的用戶體驗,那感覺就像人們第一次見到滑動解鎖的時候。
專利也是生意
據最新統計,到目前為止,微軟的專利數為60000+,Google為14000+,蘋果公司25000+,高通75000+,摩托羅拉75000+,華為42000+,中興38000+。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專利得分不同地區(qū),同時錯綜復雜的收購讓專利的歸屬物是人非。
國產手機的新貴們一般在這個維度沒有什么發(fā)言權,所以要么老實交保護費,要么悶聲發(fā)大財。性價比也就是這么催生出來的。當然,你如果不想做性價比的產品,也從沒想過旁門左道,這筆錢掏得也沒什么心理障礙,畢竟羊毛是出在羊身上的,蘋果的偉大就在于它能將這個正常的邏輯普及到世界各地。
看到了專利另一面的人也不少,世界上有很多專利公司,它們本身沒有拿得出手的硬件產品,其主要業(yè)務是通過合法的商業(yè)運作收集大量專利,目標當然只有一個——收租。碰到這種角色,手機廠商們基本上只能丟車保帥,破財免災。
出來混始終要還
經濟學基本原理是交易的發(fā)生永遠是有利于雙方的,所以用戶為專利掏腰包無可厚非,如果廠商一定要打著性價比和免費的旗號造福人類,至少不應該讓產業(yè)鏈的上游買單。不過話說回來,專利保護還是專利流氓往往只隔著一個動機的距離。
國產手機想要蜚聲海外,純粹抱大腿不太現實。一勞永逸的收購是用真金白銀來換康莊大道,還走屌絲路線又難免尷尬。而自主研發(fā)任重道遠,多半也是考驗廠商的耐心和底氣。無論選擇了哪種方式,國產手機在專利上欠下的學費遲早會還清的,到那個時候,我想山寨文化也可以行將就木了。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