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這次進行評測的是ZUK的首款手機Z1。正面按壓式指紋識別、集合所有操作的實體Home鍵、支持USB3.0的Type-C接口、4100mAh電池、雙卡雙待全網(wǎng)通、64G存儲和1799元的價格都是它的宣傳賣點。但這些賣點是否落實到位,以及機器本身又是否值得買呢?希望看完評測,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想找的答案。
三維155.7*77.3*8.9mm,重175g
5.5英寸GFF全貼合1080P IPS屏幕(401PPI,官標亮度450尼特,1500:1對比度)
驍龍801+3G內(nèi)存+64G ROM(eMMC5.0)
全網(wǎng)通,雙nano-SIM卡
后置1300萬像素索尼IMX214傳感器+光學防抖,f2.2光圈
前置800萬像素OV8865傳感器(單位像素1.4μm)
4100mAh電池
支持指紋識別
支持USB3.0的Type-C接口,5V/2.5A充電
ZUK Z1采用飯盒型的包裝,中間的藍色腰封印有串碼和生產(chǎn)信息。包裝第一層是手機,之后是說明書紙盒,底層是數(shù)據(jù)線和充電器。
小紙盒中包括說明書、保修單、“價值240元”的游戲V幣卡和取卡針。
充電器輸出為5V/2.5A,數(shù)據(jù)線采用不分正反的Type-C接口,防纏繞面條線的質(zhì)感和硬度,都和電腦的串口SATA線非常相似。
ZUK Z1有白色和灰色版,我們拿到的測試機為白色版。正面最明顯的是方形的home鍵;
背蓋略帶弧形,為光面塑料材質(zhì),造型非常整潔。
攝像頭不但沒有突出,而且還略低于后蓋,正常放置不會磨到鏡頭蓋。
機身布局比較傳統(tǒng),頂部是耳機接口,底部是麥克風、Type-C接口以及揚聲器,左側(cè)是sim卡卡槽,右側(cè)是音量和電源鍵。
卡托高度和邊框基本持平,卡托蓋虛位較小。天線隔斷條和機身接合非常緊密平整,按鍵手感緊致,做工給人的印象很好。美中不足的是我們拿到的工程機,音量鍵有偏松,后蓋和金屬邊框的高度結(jié)合還不是很平整,希望是個例或在正式版量產(chǎn)機中有所改善。
ZUK Z1把光線和距離傳感器都收在了聽筒左側(cè),這設計比較少見。右側(cè)是單位像素1.4μm的800萬像素攝像頭。名為U-Touch的home鍵支持指紋識別。機器屏幕和金屬邊框間還有一圈塑料,比較特殊的是,它略低于屏幕且高于金屬邊框(即屏幕本身就是最高的)。
背面攝像頭和雙閃光燈之間的是降噪麥克風,部是ZUK的燙銀logo。
是5.5寸的機身塞下了4100mAh的大電池,175g的重量還算正常,拿上手會有點份量感,但畢竟邊角弧度較大,持握手感不錯。
網(wǎng)友普遍對機器的外觀評價褒貶不一,個人感覺其主要扣分項是下巴太長,Home鍵上方空位比下方大,有種三星S3的即視感。
而所謂的抄襲嫌疑就顯得有點冤枉了,手機正面和home鍵形狀、邊角、背蓋造型,其實也就那么幾種,基本也被以前的機型試遍了,以后的新機無論怎么試都會碰上老機型的設計元素,這也是這兩年新機曝光,大家總是能找到舊機型即視感的重要原因。
ZUK Z1采用5.5英寸1080P IPS屏幕,PPI 401,采用的是成本更低GFF貼合技術(shù),官標亮度450尼特。
實測ZUK Z1的最高亮度是為453尼特左右,低于同為IPS屏幕的MX4和小米4,但亮度依舊比采用AMOLED屏幕的R7 Plus要高,陽光下要看清屏幕的壓力不大。
白色對比度
純色表現(xiàn)
實景樣張
ZUK Z1的屏幕在飽和度、對比度都有不錯的表現(xiàn)。其紅色表現(xiàn)和正常IPS屏幕接近,但藍色、綠色要更加艷麗,飽和度甚至接近AMOLED屏幕了。顯示彩色圖片時,ZUK Z1的對比度表現(xiàn)相當搶眼,在需要高對比度的場景(夕陽樣張)中,可以表現(xiàn)出很多IPS屏幕無法顯示的暗部場景。
ZUK Z1搭載的是名為ZUI的新系統(tǒng),其界面改動相當多,而且也有些有趣的細節(jié)。
系統(tǒng)圖標統(tǒng)一采用抽象極簡風格,但又有不少漸變和陰影的元素。桌面取消了二級菜單所有應用直接陳列在桌面,有應用通知角標,時鐘應用圖標也能直接顯示時間。
系統(tǒng)級別的通知欄只用來放置通知,上拉喚出“懸浮型”的控制中心,卡片式的任務管理器支持任務鎖定(保護)和一鍵清理,易用性和熟悉度都比較高。
時鐘/鬧鐘應用
天氣
指南針可以調(diào)用騰訊地圖的街景畫面
左為自帶多種插畫背景的日歷,右側(cè)為瀏覽器
計算機和錄音機
系統(tǒng)應用走的也是簡潔風,UI比較符合現(xiàn)在主流的審美,功能實現(xiàn)度還不錯。但左為一個新系統(tǒng),界面統(tǒng)一度還有待提高。
撥號界面經(jīng)過單手優(yōu)化,通常頂置的功能標簽被放置在側(cè)邊,可以根據(jù)需求左右切換位置,器也有自己的黃頁服務。
雖然部分系統(tǒng)應用比較簡單,但它保留了雙擊亮屏、應用通知角標、快捷開關位置自定義等常用的高級功能。
系統(tǒng)安全中心負責提供垃圾清理、流量監(jiān)控、自啟和權(quán)限控制、防騷擾等國內(nèi)必備功能,完成度也挺高。
ZUK Z1采用名為U-Touch的實體按鍵,是魅族mback按鈕的強化版,支持5個功能:輕觸為返回,按下為home鍵,雙擊進入任務管理器,左右滑動可以切換應用,并支持指紋識別。
雖然輕觸返回,按下為主頁的操作邏輯還需要一點適應時間,但雙擊進入任務管理器,左右切換應用的功能用起來確實很順手。
另外,雖然它的實體按鍵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但其實它也有常見的觸控按鍵(不過沒有背光燈),首次上手也能很快上手并正常使用。
可能是因為ZUK Z1的home鍵面積較大,其識別速度比iPhone和S6都要快不少,甚至已經(jīng)貼近采用背部指紋識別模塊的機型,表現(xiàn)非常優(yōu)異。
另外,雖然這也是新系統(tǒng),但可能聯(lián)想方面提供了不少幫助,其基本已經(jīng)是個完全版系統(tǒng),使用過程中沒有遇到bug和閃退現(xiàn)象。穩(wěn)定性和功能實現(xiàn)度上要比當年的錘子ROM和現(xiàn)在的一加氫OS要好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性能方面,ZUK Z1采用的是驍龍801+3G內(nèi)存+64G ROM的搭配。前者為4核2.5GHz的Krait 400架構(gòu),GPU為Adreno 330。
我們找來同樣使用驍龍801的小米Note和Moto X,使用MT6795的MX5、使用MT6752的魅藍Note以及使用海思麒麟935的華為榮耀7作為對比。
CPU性能上,驍龍801要比驍龍808、MT6795、麒麟935要弱一點,但后兩者的核心調(diào)度機制不太完善,而且頻率和核心數(shù)目控制偏保守,實際使用體驗反而不如801流暢。
GPU性能上,驍龍801比808稍弱,但比MT6795要強,而麒麟935和MT6752則被拋離了相當遠的距離。
直接影響應用和游戲載入速度的閃存讀取速度上,海思連MTK的中端SoC都打不贏,依舊墊底,MT6795稍強,而驍龍801和808的表現(xiàn)都要更好。
因為性能和功耗控制相當均衡,驍龍801口碑向來不錯,但其作為2014年旗艦機的標配SoC,把它用在今年下半年的機器上,確實需要廠商有面對小白誤解的勇氣和覺悟。
雖然服役時間較長,但驍龍801的實際表現(xiàn)即使放在現(xiàn)在,依舊比MT6795/麒麟935等友商旗艦產(chǎn)品要好。在這一點上,筆者對廠商的選擇還是持支持態(tài)度的。
大文件傳輸測試
ZUK Z1是首部支持USB3.0規(guī)格的Type-C接口手機(樂視和一加的Type-C接口并不支持USB3.0)。使用電腦的USB2.0和USB3.0接口,分別將623MB、760MB、1100MB的文件拖到手機中,以進行USB傳輸速度測試。
實測USB 2.0的均速在25MB/s左右,而USB 3.0則為58-73MB/s,后者傳輸速度是前者的2.4-2.9倍,速度提升非常明顯巨大。
1.1G的電影文件只需18.7秒左右即可放進手機,對于喜歡用手機看電影或當U盤使用的用戶來說,這可以節(jié)省不少時間。另外,這也讓自帶的64G存儲實用度高很多。
零碎文件傳輸測試
分別采用包含168個文件的190kb文件夾、包含706個文件夾的1.67m文件夾進行零碎文件傳輸測試,USB2.0和USB3.0傳輸?shù)乃俣确謩e微乎其微。
ZUK Z1采用1300萬像素的索尼IMX214傳感器,f2.2光圈并支持光學防抖,前置為單位像素1.4μm ,800萬像素的OV8865傳感器。單從配置來看,它們(特別是前置攝像頭)的弱光表現(xiàn)應該會不錯。
ZUI上采用的是現(xiàn)時最簡潔的相機應用,沒有之一:拍照和錄像按鈕分離,只保留了最基本的閃光燈、HDR、前后攝像頭切換按鈕。上劃調(diào)出濾鏡,下劃調(diào)出全景和快速錄像功能,對焦框右側(cè)有調(diào)節(jié)曝光的滑塊。
從以往機型的表現(xiàn)來看,搭配驍龍801的IMX214表現(xiàn)都不會太差,ZUK的對焦和成像速度較快,而且HDR的算法處理是放在連拍照片之后,使用體驗比較流暢。
原圖
中央150%放大
原圖
中央150%放大
原圖
中央150%放大
原圖
中央150%放大
原圖
右下角130%放大
ZUK Z1的測光和白平衡都比較準確和穩(wěn)定,寬容度也是IMX214的正常表現(xiàn)。雖然算法銳化并不明顯,但辨析力/銳度表現(xiàn)還不錯。極限放大后的畫面噪點反而有點像OV的傳感器。光學防抖鏡頭在畫面邊緣的有一定的劣化,但范圍不大。
左為普通模式,右為HDR模式
ZUK Z1的HDR程度比較輕,兩部和暗部細節(jié)保留到位,效果比較自然,沒有明顯的鬼影現(xiàn)象或重影,可用度較高。
原圖
中央100%放大
原圖
中央100%放大
原圖
中央100%放大
ZUK Z1的夜間測光準確度比同為光學防抖IMX214的Moto X Pro要準確很多,眩光控制優(yōu)秀,畫面亮度和肉眼所見接近,色彩飽和度較高。
整體調(diào)教和三星S6比較類似,只采用中度的算法涂抹,畫面有一定的噪點但保留的細節(jié)比較豐富。但其光圈只有f2.2,室外燈光和極限弱光下,畫面噪點還是會比較多。
左為后置攝像頭樣張,右為前置攝像頭樣張
中央放大
弱光樣張,左為后置,右為前置
中央放大
中央放大
前置為 800萬像素的OV8865傳感器,單位像素1.4μm。從樣張參數(shù)上看,前置攝像頭同樣為f2.2光圈,視角范圍比后置攝像頭稍小。前置測光稍暗,白平衡有稍偏紅的傾向(為了拍人像?)。
前置攝像頭表現(xiàn)對得起自己800萬像素的標稱,但辨析力和1300萬比肯定還有一端距離。弱光下,光學防抖IMX214尚且用到1000的ISO,單位像素1.4μm的前置也只需1000,而且快門快一檔,大像素的優(yōu)勢相當明顯,在KTV、夜場等極限弱光場景的表現(xiàn)可能會比后置還強。
總體來說,這個后置攝像頭的表現(xiàn)稍稍超過了筆者對光學防抖IMX214的預期(Moto X Pro/小米Note:怪我們夜景不力咯),白平衡、測光,乃至邊緣劣化控制和辨析力表現(xiàn)都在國產(chǎn)手機中可以排到偏上的位置。
前置攝像頭的辨析力,可以在自拍時拍清楚每個毛孔,而且大像素優(yōu)勢讓其在弱光下也能發(fā)揮穩(wěn)定,比較遺憾的是它的廣角范圍偏小,多人合照時還得自拍桿幫忙。
ZUK Z1電池容量為4100mAh,容量比5.5寸屏設備的3000mAh電池大37%左右。但驍龍801畢竟也是高通的旗艦SoC,功耗依舊會比MT6795等SoC要高,續(xù)航預期會比同為4100mAh電池的R7 Plus稍差一點,但用來虐3000mAh電池的旗艦應該綽綽有余。
經(jīng)過半小時大型游戲+半小時wifi上網(wǎng)的高強度測試,ZUK Z1的續(xù)航和同為4100mAh電池的R7 Plus一騎絕塵,大幅拋離了小米Note(驍龍801)、中興Axon(驍龍810)等3000mAh電池的機型。再次印證了續(xù)航還得電池湊的真理。
室溫30度左右,運行30分鐘的2K15后,機身正面最高溫46.7度,背面最高溫44.5度,發(fā)熱集中在機身右側(cè)的音量鍵附近。實際觸感上,塑料后蓋傳熱較慢不顯熱,但金屬邊框就確實比較熱。
分貝計距離麥克風10cm,同時最大音量播放《泡沫》,測得最大音量為94.6分貝。外放音量很大,而且開口向下,漏接電話風險極低。但音質(zhì)表現(xiàn)中規(guī)中矩,略顯單薄,高頻偏尖銳。
ZUK Z1在工業(yè)設計到系統(tǒng)、性能、拍照、續(xù)航上都表現(xiàn)得相當均衡,而產(chǎn)品本身也有一些特殊的賣點,集成所有交互功能并可以左右切換應用的實體Home鍵、支持USB3.0的Type-C接口、速度奇快的指紋識別、以及起步就是64G的容量(如果這也算的話)。
它的表現(xiàn)完全不像是個新品牌的第一部手機,表現(xiàn)遠好于去年同期的錘子。當然,就像背靠OPPO的一加一樣,這和ZUK背后的聯(lián)想不無關系。機器的整體印象就是出乎預料的均衡,它是一部不算拔尖但幾乎沒有短板的手機。
拋開見仁見智的外觀,憑借這個均衡,你總是能找到其他競爭對手的弱點:如果你嫌棄MX5臟兮兮的A屏并且沒有電信版,如果你嫌棄小米Note沒有指紋識別和拍照一般(雖然ZUK也只是略好而已),如果你嫌棄榮耀7孱弱的性能,那ZUK Z1會是個更加均衡的選擇。
雷峰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詳情見轉(zhuǎn)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