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降低交通事故率是全球汽車廠商研發(fā)自動駕駛的首要目標,并大多以2020年作為實現的預設目標。上周,一向低調的日本車企突然帶給人們一個很接地氣的驚喜:新一代日產Serena將在八月下旬正式推向日本市場,搭載最新的ProPILOT量產車自動駕駛系統(tǒng),售價僅20萬人民幣左右。未來這款新車也會出現在中國和美國。
在2013年,日產汽車就宣布,要研發(fā)多種款型的全自動駕駛民用車供應市場,盡可能做到“價廉物美”,如今由日產研發(fā)的自動駕駛技術ProPILOT終于亮相。
ProPILOT可輔助車輛在高速公路單行道保持自動行駛,如前車跟隨,遵循道路標志以及判斷彎道轉向。它的特點在于僅用單眼攝像頭完成路況識別,成本完全低于常見的毫米波雷達。通過高性能單眼攝像頭檢測前方車輛距離,這部分他們采用了Mobileye的方案。
ProPILOT配備了Mobileye開發(fā)的圖像識別用SoC EyeQ3。EyeQ3支持100萬以上的像素,檢測距離達到100米以上。另外,日產此次采用的單眼攝像頭的水平視角達到52度,垂直視角為40度。
對于日產開發(fā)的根據EyeQ3識別結果的控制技術也是可圈可點。ProPILOT可以引導車輛在混亂的交通狀況和彎道中識別周圍其他車輛,以及對突然插入的車輛進行有效避讓。足夠高的圖像識別率能夠分析出路面的傾斜及平整程度,系統(tǒng)能準確應對復雜的路面情況,保持車輛始終行駛在中間道路上。
當然,既然用單眼攝像頭節(jié)約成本,缺點也自然暴露無遺:能見度低和車道線識別不清,例如出現強烈的反光及濃霧等情況時,利用攝像頭就難以識別周圍情況。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日產方面表示,系統(tǒng)將會告知駕駛員攝像頭不能準確識別,不能繼續(xù)使用。
日產表示,從開發(fā)ProPILOT之初就決定只用單眼攝像頭實現該技術。其他公司在實現類似技術時,除攝像頭外,大多還采用毫米波雷達等。日產AD&ADAS開發(fā)部主管表示,使用很多傳感器會使價格升高,不容易普及。所以這一方案可以說是把自動駕駛推向消費級和可量產的重要一步。
除了低價格給了消費者帶來莫大的吸引力外,日產推出自動駕駛系統(tǒng)車型在日本汽車廠商中尚屬首次。
本田2015年發(fā)布了FUNTEC安全技術領域最新成果Honda Sensing,搭載在3月換裝上市的新雅閣上,可以幫助司機在駕駛經驗不足時避免事故,也是基于毫米波雷達和單目攝像頭,檢測車前60米范圍內的物體運動避免碰撞。
豐田即將推出預碰撞輔助套裝Toyota Safety Sense(簡稱TSS),于年內搭載在國產車型上,這也算是一個日本車企在華謹慎的嘗試。
上述兩家仍然停留在駕駛輔助上。真正實現道路半自動駕駛的ProPILOT技術才更貼近日本車企的最終目標。這項技術能在特定條件下減少駕駛者操作,真正實現自動駕駛。
不過車企必須充分告知駕駛員自動駕駛的局限性,此前特斯拉發(fā)生車禍時就是由于駕駛員的手并未握住方向盤。防止這種問題再次發(fā)生,ProPILOT搭載的汽車方向盤內設有阻尼傳感器,不手握方向盤將會發(fā)出警報,數秒后解除自動駕駛。所以在版自動駕駛狀態(tài)下,駕駛員至少要保證有一只手握住方向盤。
日產方面表示,這是保護行車安全的做法,每次跟隨前車自動停車后都需要再次按鍵確認,再三強調安全。
日系車其實也開始密集布陣自動駕駛,不過也是分階段進行。
首先是自動剎車等單個功能(本田和豐田);
其次是搭載多項自動操作功能高速公路單車道自動駕駛(ProPILOT);
第三步是實現高速公路自動變道和市區(qū)自動駕駛;
最終階是完全的自動駕駛,駕駛員可以完全解放雙手和雙腳,所有的操控全部由系統(tǒng)自動完成。
ProPILOT的目標是減輕駕駛者負擔,集巡航、跟車、轉向控制為一體,缺點是暫時還不能做到完全自動駕駛,不過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將是在2018年實現多車道自動駕駛,2020年實現第三步市區(qū)內全路況的自動駕駛。目前Serena的ProPILOT僅適用于日本,預計2017年入華,ProPILOT技術也應用于日產的其他車型。
總體來看,日本在自動駕駛方向的發(fā)展暫落后于歐美,不過現在日本政府也在積極推動自動駕駛立法,計劃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之前將此技術投入實際應用,顯然這已經獲得了國家層面的關注。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