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對于騰訊來說,旗下在線音樂娛樂業(yè)務的上市,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早在 2018 年 7 月,騰訊就已經發(fā)布公告明確表明了要分拆在線音樂娛樂業(yè)務以使其赴美上市的意向;到了 8 月,又有媒體宣稱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簡稱騰訊音樂)將在 10 月 8 日在美國上市。但遺憾的是,直到 10 月 2 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才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 IPO 招股書——這就意味著上市時間不會那么快。
進入到 12 月,騰訊音樂的上市計劃更進一步。
來自 IFRAsia 的消息顯示,騰訊音樂將于今日(即 12 月 3 日)提交 IPO 申請,招股區(qū)間為 13 至 15 美元,擬籌資 12 億美元,估值介于 220 億至 250 億美元。而此前,來自 IPO 早知道的消息稱,騰訊音樂上市進程已經敲定,將于 12 月初開啟國際路演,12 月 12 日掛牌上市。
如果騰訊音樂順利上市,對于占比 58.1% 的控股股東騰訊來說,將成為其在文娛內容領域繼閱文集團香港上市之后的另一個里程碑事件。
在業(yè)界對于數字內容業(yè)務的普遍認知中,在線音樂通常是不大容易走向盈利的業(yè)務。
以全球最大的正版流媒體音樂服務平臺 Spotify 為例,雖然其付費訂閱數在全球無人能及,但是在 2016 和 2017 年該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而且這一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 Spotify 今年上市。根據 Spotify 上市后公布的財報,該公司在 2018 年 Q1/Q2 也在虧損,一直到 Q3,Spotify 才實現 4300 萬歐元的凈利潤。
關于 Spotify 持續(xù)虧損的原因,《財富》雜志評論稱:
像 Spotify 這樣的流媒體服務公司,它們所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都高度依賴單一的供應商——音樂產業(yè)。而這些供應商,要不是壟斷,要不就是受到政治法規(guī)的深刻影響。
與之相比,騰訊音樂的財務數字卻非常亮眼。
根據騰訊音樂此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招股書顯示,2016 到 2017 年,該公司總收入從 43.61 億元增加到 109.81 億元,同比增加 151.8%,并分別錄得 4.26 億元和 19.04 億元(2.88 億美元)的調整后利潤。同時,2017 和 2018 上半年的總收入分別為 44.85 億元和 86.19 億元 , 同比增加 92.17%。
換句話說,騰訊音樂不僅已經實現了盈利,而且其業(yè)務增長也非常迅猛。
當然,騰訊音樂的盈利,歸功于它對于多樣化業(yè)務變現的探索;畢竟,從公司的全名(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音樂 + 娛樂為組合的公司,而且背靠著騰訊這顆大樹,它的騰挪空間顯然更大一點。
同樣是來自于招股書的數據顯示,2018 年上半年,騰訊音樂的營收中,社交娛樂服務收入及其他 60.66 億元 , 同比增加了 94.36%, 占騰訊音樂總收入 70.4%;而社交娛樂業(yè)務主要通過現場直播、在線卡拉 OK、音樂相關商品的銷售和其他服務實現的收入。收益渠道主要為全民 K 歌國際版 We sing、酷我及酷狗直播,而單純依靠音樂下載、付費會員等業(yè)務的收入其實很有限。
可見,騰訊音樂在商業(yè)化方面已經建立了多元化優(yōu)勢,而且這種優(yōu)勢不僅僅遠超國內對手,在國際范圍內甚至也值得 Spotify 等廠商借鑒。
當然,就目前而言,騰訊音樂和 Spotify 還沒有形成直接競爭關系,相反雙方是交叉持股關系。這一關系來自于 2017 年 12 月,騰訊音樂與 Spotify 雙方達成換股戰(zhàn)略合作,前者持有后者 2.5% 的股權;而目前,Spotify 在騰訊音樂的持股占比為 9.1%。
如果往前回溯,騰訊音樂也可以說是有 15 歲的高齡了。
先是 2003 年,QQ 上線了自己的在線音樂服務,隨后到了 2005 年,QQ 音樂自立門戶,成為一項單獨的業(yè)務。當然,騰訊音樂旗下的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也起源于 2004,2005 年前后,但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基于中國在線音樂市場的不良生態(tài),它們都還沒有向正版化、品質化的方向發(fā)展。
2013 年初,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的“網絡音樂收費是必然”的表態(tài),成為整個在線音樂市場走向正版化、規(guī)范化的一個重要信號。當然,在此前的 2011 年,QQ 音樂就已經開始了對音樂版權的洽談收購工作。
隨后兩三年,整個中國在線音樂市場逐漸走向規(guī)范化,但依然無法扭轉用戶付費意愿低的局面。雷鋒網了解到,2015 年 5 月,企鵝智庫通過對 8128 位受訪網友的統(tǒng)計調查顯示,手機在線音樂的付費習慣遠遠沒有養(yǎng)成,81% 的被調查者表示沒有為手機在線音樂付費。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已經選擇抱團取暖的 China Music Corp(簡稱 CMC)的盈利能力也令人質疑。2016 年上半年,坐擁酷狗和酷我兩大音樂服務的 CMC 還在興致勃勃地討論著赴美股 IPO 的事宜,但到了 2016 年 7 月 15 日,騰訊官方卻突然宣布與中國音樂集團(China Music Corporation,簡稱“CMC”)合作達成,QQ 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合并為新的音樂業(yè)務公司,也就是如今的騰訊音樂娛樂集團。
關于這場收購,外界的一個解讀是,單靠用戶付費和廣告收入來支撐,在線音樂業(yè)務是難以支撐當時日益增加的版權費用的,而在國內版權意識的覺醒,還是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體量足夠大的、商業(yè)能力足夠強的平臺來承載。
顯然,騰訊決定成為這樣一個平臺。
從此后兩年的發(fā)展來看,顯然,騰訊音樂很會玩。除了繼續(xù)進行版權的囤積,騰訊音樂開始依靠騰訊這顆大樹,在差異化、內容自制的道路上做得風生水起。2018 年,在相繼成為《明日之子》和《創(chuàng)造 101》的聯合出品方后,騰訊音樂已經初步形成了包括原創(chuàng)音樂扶植、聯合設立廠牌、聯合投資出品在內的 3 種內容生產模式,在音樂內容的多元化方面,也開辟了不小的空間。
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騰訊音樂坐擁超過 8 億的月活用戶,用戶日均使用時長超 70 分鐘,在線音樂付費用戶量為 2330 萬,國內外版權合作方超過 200 家,曲庫數量超過 2000 萬首(點此查看雷鋒網先前報道)——可以說是已經成為中國音樂流媒體行業(yè)的老大了。
當然,在雷鋒網看來,騰訊音樂的強大并走向上市,最大的受益者當然還是騰訊。尤其是在騰訊正處于“扎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yè)互聯網”的轉型過程中,而歸屬于內容體系的騰訊音樂相關業(yè)務顯然也是騰訊“扎根消費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畢竟,只有扎穩(wěn)了消費互聯網的根,騰訊才能無所顧慮地擁抱產業(yè)互聯網。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