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老王 | 2016-11-03 18:53 |
近日,三星在韓國本土申請了“Bixby”的商標專利,該專利被描述應用于“面向智能手機、移動電話、便攜式電腦以及平板電腦的計算機軟件,更準確的說該軟件用于執(zhí)行語音識別系統(tǒng)”和“通過語音識別能夠讓用戶不接觸使用的計算機軟件”。
業(yè)內人推斷,從這些信息描述中可以大致判斷三星很有可能推出以 Bixby 為品牌名的全新語音助手產品。
假如推斷成立,這里存在個疑問,三星不是已經有 S vioce 語音助手了嗎,為何還要研發(fā) Bixby?
去年年底,曾有消息爆出三星將推出全新的語音助手。消息出來后,三星似乎一直沒有大的動作。直到上個月三星宣布收購 AI 助手系統(tǒng) Viv 猶如一顆炸彈驚醒各個語音助手廠商。先來了解下 Viv是什么來頭,該公司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是“Siri 之父”達格·凱特羅斯(Dag Kittlaus)、亞當·謝爾(Adam Cheyer)和克里斯·布里格姆(Chris Brigham)。蘋果在 2010 年收購 Siri 之后,三人離開蘋果并在 2012 年時創(chuàng)辦了 Viv。
第三方開發(fā)者們稱,Viv 比 Siri 更具擴展性,也更強大。Viv 的強大來自兩個方面:
1.相互關聯性:可允許不同的應用和服務之間互相進行“信息交流”,使之成為用戶的命令鏈中的環(huán)節(jié)。
2.Viv 的后端系統(tǒng)具有編程的特性:它的 AI 能夠自動編寫自己的代碼,完成新任務。Viv 稱之為“動態(tài)編程世代”,它可讓 Viv 了解用戶意圖,隨時創(chuàng)建新程序來處理任務,即使它以往從未接收過某個特定任務。
Viv 的入內,使得三星的語音助手技術大幅上升。早前三星推出的 S Voice 語音助手號稱可以秒殺 Siri,但推出多年來,并不被用戶所熟知和使用,其中主要原因是智能程度和體驗與 Siri 以及 Google Now 等競品相差較遠,而且其語音技術由 Nuance 提供,核心技術并沒有掌握在自己手里,使得其在供應商中間處于被動地位,處處受限。為此,三星開始發(fā)展自有語音和語義處理技術,今年年初三星聯合 VoiceBox 開發(fā)的 NLP 算法以提高 S Voice 的“智商”。但由于用戶對 S Voice 的固有印象和固有的產品屬性,盡管在多個方面有所提高,但 S Voice 的激活率仍舊較低。
這時 S Voice 的地位就顯得十分尷尬。因此三星在收購 Viv 后,三星的語音助手功能是繼續(xù)沿用“不智能、老舊、落后”的 S Vioce 這個品牌呢,還是使用 Viv 這個“別人家”的品牌?一個艱難的問題擺在它面前。
此次此刻,采用全新的語音助手品牌(產品)或許是三星的不錯選擇:基于 S Voice 已有的架構,再把 Viv 的技術整合在全新的產品中。
不僅是三星,谷歌也曾面臨過這樣的問題。眾所周知,Google Now 無論在語音識別準確率還是在服務方面均有著不錯的表現,而且知名度與 Siri 和微軟小娜相當,但 Google 在今年的開發(fā)者大會上發(fā)布 Google Assistant 時就曾透露,Google Now 系列品牌名將會逐步退出,Google Assistant 上位。至于原因, 谷歌官方解釋說是因為他們無法準確描述其所提供的服務,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會有困擾。
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可以看出谷歌在推廣 Google Now 時遇到了問題,而不好推廣的原因是他們無法形容產品是干嘛的,也就是產品功能太雜的問題。而他們推出的 Google Assistant 更為純粹,類似一個會話系統(tǒng),產品能夠按照用戶的談話內容、習慣來調整它的推薦建議最終能夠形成一種適合用戶本人的模式,為用戶的日常生活提供幫助。三星與谷歌當時的處境相似,均面臨推廣問題,而且三星 S Voice 不僅功能冗雜,而且智能程度和體驗遠不如同類競品。
相比而言,Google Now 和 S Voice 是上一代語音助手產品,而以 Google Assistant 和 Facebook M 為代表的、建立在深度學習基礎上的語音助手更像是第二代產品。吸收了 Viv 后,三星在技術有著一定保障的基礎上,推出全新的語音助手新品(Bixby),同時再覆蓋一波廣告,無疑會讓用戶和第三方開發(fā)者另眼相看三星以及采用了新語音功能的移動設備。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