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本文作者: 李智勇 | 2015-08-03 11:30 |
【編者按】作者說,每個產品都是有自己的性命的。但是這里講的不是產品的周期,也與技術相關不大。或者說,本文更多的是對于產品本質的探討。歷史上,喬布斯也曾折騰過許多次PC,但一直到NeXT,都是比較失敗的的產品,可能的原因是喬布斯的思路與PC這東西的先天屬性不搭。有時候,產品的性命不關乎產品本身的成敗問題,而在于人的選擇。
現代人看到性這個字可能會首先想到約,但實際上古代人曾經賦予過這個字非常豐富的含義?;\統(tǒng)來講,“人之初,性本善”里的性大致相當于一種先天特質,這種特質不動不移,雖然每個人的人生變數很多,但受制于“性”,人生的變數就總呈現出大致的脈絡,這種大致的脈絡往玄了說就是命數。命數不確定未來,但確定未來的幅度。對個人而言,最理想的境界則是“性”的合道,往玄了說就是性道合一。
一般來講,性與命的事情會在文化或歷史上展開,但如果把這故事在產品上展開,就會發(fā)現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喬布斯錯沒錯?
造神之所以不好在于人是有限的,而神是完美的,兩者骨子里不搭,所以如果是自愿造神就得腦補,官方造神就得造假。長期看,風水一轉,就必然會出各種解構。
喬布斯以后很多人變成鐵桿產品經理派,這事實上也是造神和腦補的過程。如果很理性的去細分究竟那些東西決定了產品自身的命運,并且是不能違背的,那就會發(fā)現喬布斯思路的局限性。
喬布斯雖然執(zhí)著,但他折騰PC的思路其實是錯的,下面探討下這話題。
喬布斯折騰過許多次PC,但一直到NeXT,都是比較失敗的的產品,Mac可以算還好,但也不能算特別成功。
(喬布斯與NEXT)
很多人對此有不同的解讀,但其中一個最關鍵的原因很可能是喬布斯的思路與PC這東西的先天屬性不搭:
作為一種會被貨品化的東西,個性化在那里并不會產生太多價值,在個性化上投入越多,問題就越大。
為看清這點,可以把電腦、手機、手表排成一條線,每種產品都可以用實用和審美兩個角度去衡量。顯然的,電腦是最為大路貨的產品,尤其臺式機,即使是在2C市場最終也會被放在家庭的某個角落里,好看、難看這類因素在選擇PC時權重會被降低到非常低的程度。反倒是各種性能參數會比較關鍵,硬盤多大、CPU多快、內存多少等。手機則因為隨身攜帶,所以大家都知道它不只是工具,能完成功能外還要有情懷(在特別的情況下情懷稅還能算出來,自行腦補......)。手表則更為私密,所以蘋果做手表的時候才一下子推出了那么多款式。
在這三個產品品類上,審美的價值是依次遞增的,而喬布斯的審美追求其實是不變的,這樣一來,當這種追求搭上PC的時候它其實就是錯的,而搭上手機的時候基本就對了。
喬布斯的所謂完美主義追尋之所以和電腦不搭,根本原因是這里的投入基本不會產生回報。這思路在那個時代是注定干不過主打物美價廉的PC的。很多人讀了《喬布斯傳》會記得線路板都要布得整齊等等,但可能沒考慮過同樣是這方式在PC上就是錯的,在手機或者手表上就是對的。
如果引申開來,這是非常有意思的話題。
人的價值觀念其實是種選擇,一旦形成不會改變很多,但商業(yè)的價值則和產品的性與命有關,那么如果兩者沖突,你是適應商業(yè)規(guī)則改變自己還是說堅持自己改變世界?
這對于純商人其實不是個問題,但純商人可能確實做不出特別偉大的產品。現實里純商人肯定多些,所以說大多產品其實先天具有平庸的基因。
這其實是個普適話題
這并不是個只關于PC、手機、手表的話題,只不過在喬布斯身上體現的特別明顯,這類故事之前曾經發(fā)生多次,后續(xù)也會一直發(fā)生,比如說: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會把微博和微信并列來說,但實際上這兩種產品的天生特質差別頗大,這種天生的特質會進一步導致這兩類產品的操作手段會有很大不同。
微博首先是媒體,并融入了SNS的特性;微信則首先是IM,并附帶了SNS的功能(朋友圈),在此之上微博也會有私信,微信也會有訂閱號等,但這其實沒有前一點差別關鍵。
是媒體則要有一個內容的培育與建設的過程,這個過程通常花比較長的時間;是IM則要迅速擴大產品的基數,引發(fā)網絡效應。再引申一步我們可以講前者運營比產品關鍵,而后者則產品比運營關鍵。
如果把搜索和58這樣搞O2O的都看成一種產品的話,那同樣會看到類似的故事在重復:
對于搜索引擎這樣的產品,整個使用場景是以信息查找為目的的,整個鏈條并不復雜,只要能保證精確找到就行,接下來用戶自然會獲得需要的信息,所以快、信息全這類東西特別關鍵。但在很多O2O產品中,雖然也有信息查找的過程,但單純的作為入口,幫用戶找到信息的價值就沒那么大,因為在后面服務的鏈條不成熟的前提下,這會出很差的體驗,所以反倒是比較重的、深度整合的模式會更有優(yōu)勢。雖然看著都提供信息,但這兩種東西骨子里的東西其實差別很大。
再進一步引申到無人駕駛汽車,我們就會發(fā)現這故事雖然本質不變,但又有變化:
互聯網是平權的,互聯網帶來的機會對所有人機會是均等的,所以有時候產品重要一點,有時候運營一點,不管怎么樣技術都不太重要。
但在無人駕駛汽車這類產品上規(guī)則又變了,技術的權重會被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和微信、O2O等完全適用不一樣的規(guī)則,但這也是產品特質決定的東西。這里需要多說一句:當前不管南派還是北派創(chuàng)業(yè)者,骨子里其實玩的都不是技術,最多是產品型的技術,這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其實是合理的,但如果說下個時代真的變成KK說的那種各種產品的基本模式都是X+人工智能,那這模式其實是不利于國內的企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者的。
產品中的性與命
前面所有說的一切只是想表達一個很簡單的觀點:
產品像人一樣也是有性與命的。
落在人身上,我們現在基本上能很好的理解這點,比如:我們知道有的小孩天生擅長算數,非要讓他學鋼琴,那可能事半功倍。但落在產品上理解這點似乎有點艱難,這可能和很難打破既有知識的邊界或者基本信念有關。
一個人的過往通常會形成一種視野的邊界,沒有開放的心態(tài)或者讀書思辨通常會在這邊界內按照習慣來處理事情,這特別不利于處理上面提到的問題。
另一種障礙可能來自于某種信念:有一派人堅定認為所有道理都應該是簡單的,所以對看著有道理,又簡單明了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對復雜抽象的東西則會嗤之以鼻。
其實世界從來不是簡單的??疾飚a品的性與命無疑會把事情復雜化和抽象化,性類似本質,本質的東西通常抽象,這方向確實和這種什么都應該是簡單的信念不符合。
邏輯上講,在認知上這確實是一種必要的升華。
比如說,一旦某款產品成功后,很多人會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但其實所謂的經驗里是包含了對己有利,但對他人只有殺傷力的的部分,不認識上面所說的性與命,那這有殺傷力的部分可能就會成為毒藥。
認知這種產品性命的方法時抽象非常關鍵,雖然就事論事的不停反省有幫助,但代價過高。
如果非要按照一般探討成功學的思路做點概括,那可以講干成一件事情有兩個關鍵支點:
第一是認清產品自身的性與命,這是產品的先天特質,必須因勢利導,而不能張冠李戴。比如有沒有網絡效應,如何才能迅速產生網絡效應。
第二是把握天時,2010年和2014年對于做移動App的人故事顯然是不一樣的。
小結
未來在細節(jié)層面肯定是不確定的,所以產品的結局也是不確定的,但產品的天性中其實內涵了一種基本訴求,順應了不一定成,但不順應掛的可能性肯定直線升高。
但這里面最有意思的肯定還不是產品的成敗與否,而是人的選擇問題:人的價值取向與這種產品中內定的性命要求相沖突時當事人到底應該如何選擇?
古代文人是比較認同那種殉道情結的,所以會寫下面這種詩來懷念諸葛亮,比如: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馀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現在雖然很多人推崇喬布斯,但實際做事的時候估計會像對待魯迅一樣,把他掛在墻上風干,身體力行估計是難的。
【作者介紹】:李智勇,微信公號:zuomoshi(琢磨事)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