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作者: 硅谷鋒向標 | 2015-09-20 04:45 |
之前硅谷鋒向標向讀者介紹了美國第一年輕富婆和她的血液檢測公司Theranos,這家公司因為能為用戶提供簡單和低成本的血液檢測服務而備受關注。
無獨有偶,在美國健康醫(yī)療行業(yè)也有一家類似的公司23andMe,相比起Theranos扎手指取血的化驗方式,這家公司的檢測方式對于用戶來說更加沒有“痛點”,用戶只需提供5ml的唾液樣本郵寄回23andMe公司,該公司就能進行相應的“基因體檢”,對你的一百萬個基因位點進行分析,獲得包括個人基因變異信息、患特定疾病的風險以及對多種藥物敏感度等超過250項檢查結果或健康評估的報告。
(Theranos創(chuàng)始人Elizabeth Holmes和23andMe創(chuàng)始人Anne Wojcicki)
之所以將這兩家公司進行比較,是因為它們具有如下共同點:
都為用戶提供簡單和低成本的醫(yī)療健康檢測服務。無論是Theranos的扎手指還是23andMe的吐口水,都要比傳統(tǒng)的血液檢測和基因檢測方便,從成本看,Theranos檢測價格2.99美元起,23andme體檢報告價格99美元,都比傳統(tǒng)的檢測方法有大幅度的降低。
都是女性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立,都有過相當長的蟄伏期。Theranos創(chuàng)建于2003年,23andMe創(chuàng)建于2006年,兩家公司都是進行了10年左右的靜默研究,直到近期才將其研究結果公諸于眾。
都受到了一定的質疑。Theranos并未說明自己的技術原理,只是給出了同一樣本與傳統(tǒng)檢測方法數據一致的信息;而23andme的檢測方式是否有效也受到了學者的質疑,如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遺傳系教授Bruce Lahn就稱,23andMe公司檢測的遺傳風險因子是模糊的,提供的疾病風險信息目前沒有太大用處。
不同處在于:
今年7月,Theranos獲得了FDA的批文,準許其在美國50個州內推廣其產品;而23andme在2013年11月被FDA叫停,F(xiàn)DA稱23andMe違反了聯(lián)邦法律,如果這一檢測系統(tǒng)不準確或臨床相關性不夠高,會給顧客造成巨大的誤導,或者給公共衛(wèi)生系統(tǒng)帶來巨大危害。
此外:
二者面對質疑和競爭打的都是“消費者需求”的牌,但在商業(yè)模式上二者有所不同。Theranos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其向用戶收取的檢驗費用,而23andMe則是通過低價提供基因檢測服務,從而建立全世界最大的基因和表型關聯(lián)數據庫,其主要收入來源于和藥廠簽署的合作大單(一個例子是基因泰克用6000萬美金購買23andMe公司3000名帕金森患者數據,平均每個客戶為23andMe貢獻了20000美元),是典型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單”的互聯(lián)網思維。
對了,23andMe創(chuàng)始人Anne Wojcicki是Google創(chuàng)始人Sergin Brin的妻子,沒有人比她更了解數據的價值。
(Sergin Brin 和妻子 Anne Wojcicki)
在理論上,Theranos和23andMe也存在業(yè)務交叉的可能。硅谷鋒向標咨詢過相關人士,得到的答案是:在基因檢測上,只要有足夠數量的檢測樣本,不管是用血液還是唾液,其檢測結果并無太大差別。但問題在于Theranos的檢測方法中的血液樣本數量太少,或許這一數量足夠用于一般的疾病檢測,但如果用于基因檢測,可能會因為樣本數量不足而通過一定手段處理數據,而這種處理方法會造成檢測數據的偏差。
另外,對于Theranos的合作者Walgreen來說,想來他們也同樣歡迎23andMe的入駐,這對于Walgreen和23andMe史一筆雙贏的交易:Walgreen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提升客戶粘性和價值,而23andMe也可以借助Walgreen的線下平臺快速獲取她們需要的用戶基因數據信息。阻礙這一合作的一個問題或許是,目前用戶對基因檢測的需求尚不如血液檢測旺盛,一旦這一需求成為一個比較大眾的需求,或許我們也會在Walgreen里看到23andMe的檢測中心。
總結起來就是:
從表面看,這兩家公司有著諸多的類似之處,但在商業(yè)模式和對客戶價值上存在著巨大的不同。Theranos選擇的是成熟的血液檢測市場切入,在臨床上已經有成熟的應用,相對來說更容易獲得用戶和監(jiān)管部門的認可;而23andMe的基因診斷除了技術本身人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市場也需要一定的培育,而從每個客戶身上獲取的巨大價值是23andMe的模式得以持續(xù)的關鍵。但從未來發(fā)展看,23andMe并未建立起對Theranos的門檻,一旦這一市場成熟,或許就是Theranos來摘果子的時候。
這或許也是決定兩家公司未來價值的最關鍵因素。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