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本文作者: 謝闐地 | 2016-05-26 09:57 | 專題:小米無人機還是來了 |
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小米無人機以2499/2999的價格,以及標準350軸距的產品規(guī)格面世。沒有出現(xiàn)傳說中的千元無人機,反而向相反方向走了很遠——帶光流增穩(wěn)、4K鏡頭。是一個致力于成為“生產力工具”的產品。
這讓無人機用戶中比例最高的大疆用戶,以及許多對小米有固定印象的人感覺“不是很看好”。
毫無疑問,從參數(shù)來看,小米無人機對標的是目前仍在市面上銷售的大疆精靈3 4K版。雖然價格便宜了四成,但大家疑問的是:“真的會有專業(yè)用戶去買小米無人機嗎?”
上圖是大疆官網對其精靈3系列產品的不同版本對比。其中小米無人機紙面參數(shù)最接近于精靈3 4K版:參數(shù)接近的相機、同樣的光流+超聲波配置、相似的圖傳距離。
但精靈3 4K版并不是最為體現(xiàn)大疆技術實力的產品。事實上這是精靈3系列中最后一個發(fā)布的版本,去掉了大疆的5千米高清圖傳黑科技——紙面參數(shù)為高清圖傳1.2千米,而降低清晰度和刷新率的情況下圖傳距離可以延長。所以小米無人機官網宣稱的圖傳可達2千米,至少從產品規(guī)劃而言,基本接近該機技術水平。
那么小米無人機的市場情況,是否可以參考精靈3 4K版呢?
精靈3 4K版的銷售情況非常好。大疆所面向的影像專業(yè)用戶,極少出現(xiàn)超視距飛行的情況,這一版本迎合了這批對影像分辨率有要求的用戶,而且與更高版本相比便宜許多。這為大疆贏得了更多中小規(guī)模視頻工作室的專業(yè)用戶。
而小米無人機要切入同樣的用戶群,則面臨眾所周知的困難。大疆的品牌橫亙與前自不必說。而此次發(fā)布會以直播的形式向更年輕更偏好娛樂的消費者推送,似乎也沒有特別考慮向專業(yè)用戶推廣。
毫無疑問,大疆門徒眾多(雖然未必是大疆所希望看到的),既有嫡傳的,也有偷師的,還有反咬師傅的。四軸飛行器圈子里并非大疆門徒的也不少,與大疆同樣出身航模行業(yè)的也有不少各有所長自立門戶的。
作為四軸飛行器領域的新面孔,小米無人機無疑是可以歸入到大疆門徒當中的。而且看上去,似乎還是比較有前途的門徒之一。
小米已經被稱為中國互聯(lián)網公司的第四極,甚至有說法認為BAT應改名ATM。小米可調用的上下游資源遠超過一般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在中國國內市場上未必會遜于大疆。
可以說,只要小米想好好做一款產品出來,并沒有絕對不可克服的障礙。
但超越大疆幾乎是不可能的——把小米最尖端的高手都砸進無人機項目都不現(xiàn)實。因為大疆擁有兩面壁壘:
一是大疆聯(lián)合幾所高校,幾乎壟斷了國內在飛行平臺技術等方面的頂尖人才,別家只能用大疆挑剩下的;
二是大疆早已完成了“預研一代、應用一代、降價一代”的層級研發(fā)體系。
所以大疆在正式銷售雙目視覺技術的精靈4時,其他優(yōu)秀廠商都還只能展示原型機,而一般廠商只能跟風對標其在降價的產品,都未必能跟得住。
人才儲備壁壘和技術儲備壁壘,是需要很長時間很大資金投入去趕超的,而與此同時大疆還沒有減速。
但小米無人機以及其后續(xù)產品并不是沒有可能干掉其他的大疆門徒,成為對標大疆“降價一代”中最好的產品。
* 小米無人機成功與否,取決于小米的決心
大疆在市場銷售上的成功,歸根到底還是飛行平臺和影像系統(tǒng)兩個大件。小米在后者上的積累并不弱。如果小米傾注資源力挺無人機項目,未必不能在1/2.3英寸CMOS上做到最好,而圖傳技術雖沒有大疆lightbridge的黑科技,但要在夠用的范圍內(實際使用很少超過500米)優(yōu)化,對小米并不是太大的挑戰(zhàn)。
而小米在UED方面的積累可以說遠勝大疆,如果能在這方面發(fā)揮長處,小米無人機可以開發(fā)出業(yè)內最友好的交互控制界面,進一步降低航拍作品輸出的門檻。此外,小米如果要組織無人機開發(fā)者社區(qū),效率可能比大疆還要高。
而與通訊技術相關的軟硬件,小米也有充足的儲備與供應鏈資源。而云臺雖然是大疆的核心技術之一,不過市面上也能采購到高水平的云臺系統(tǒng),所以不難。
最難的是飛行平臺。從官網宣傳來看,小米稱飛控系統(tǒng)是飛米團隊自研的——自研飛控是一個巨坑,要測試的數(shù)據比使用開源系統(tǒng)多得多。
不過近年來隨著四軸飛行器的走紅,采用PID算法自研多軸飛行器飛控的開發(fā)者也越來越多,如果小米飛控是采用自研,多半也走的是這條路。開發(fā)者越多,技術風險越低,而且已經有一些工具使得自研飛控的難度,降低到采用開源飛控調參差不多的難度。這與前幾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而小米最終采用與大疆精靈系列同樣的350軸距,而不是傳言中的小飛機,恐怕也有縮短飛控研發(fā)時間的考慮。在軸距和載重相同的情況下,許多實驗數(shù)據是可以通用的。
如果飛米團隊對小米公司來說權重足夠大,那么飛米一定在考慮完成自己獨家的飛控產品,甚至不是采用的PID算法,而是類似大疆飛控的非線性算法,也未必不可能。
但這一切都需要實踐的檢驗。大疆在無人機整機走紅之前,其飛控產品已經是航模圈的爆款,大疆有足夠長的時間和足夠多的數(shù)據積累去改進自己的飛控。這是小米無人機團隊望塵莫及的。而小米無人機同樣需要足夠規(guī)模的飛行實踐來改進產品——現(xiàn)在談這個為時尚早。
“年輕人的第一次炸機”的玩笑話,并不能掉以輕心。
基于這些背景知識,我的判斷是,小米無人機與市場上其他忙著出貨賺錢或者只是騙融資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相比還是有一些優(yōu)勢的,這些優(yōu)勢能把握好,小米的研發(fā)能力、產品能力甚至是渠道能力都可以甩一般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幾條街。
另外別忘了小米平衡車。大疆正在美國起訴的競爭對手YUNEEC昊翔,與小米平衡車機器人,是英特爾唯二的Realsense技術案例——這一技術今年1月份在無人機上的應用演示,在4月份被大疆嘲諷為作秀。而YUNEEC也在5月份上海的CES上舉辦開放演示回擊大疆稱不是作秀。
——我想說的是,小米無人機在做出足夠好的飛行平臺和影像系統(tǒng)之后,去應用最新技術的機會,遠超過其他創(chuàng)業(yè)公司。
所以我猜測,小米無人機將持續(xù)對標大疆精靈系列中“降價一代”的產品,以價格優(yōu)勢,收割更為初級的影像用戶——在目前這個時代,還包括直播愛好者。畢竟大疆的App已經可以直接接入Facebook直播平臺了。
小米做無人機的機會和市場,有可能宣告作為影像工具的中端無人機市場結束無序競爭。和此前的手機、手環(huán)、移動電源等產品一樣,革了山寨廠的命。
但這一切的猜測,都建立在小米對無人機的決心足夠大的基礎上。
小米對無人機的決心夠大嗎?會大過空氣凈化器、大過手環(huán)嘛?
不好說。
此前有傳聞小米無人機一波三折。有無人機業(yè)內人士稱2015年10月左右飛米團隊拿出了一個對標大疆精靈P2V+的產品版本,被小米否定。重新出發(fā)之后千元無人機并非空穴來風,但今年3月份飛米已經開始試飛此版本無人機,可能是又換了技術路線(也不排除千元機也在未來發(fā)布名單上)。但3月份的試飛狀況據目擊者聲稱并不理想。
如此折騰下來,且不說小米無人機性能和穩(wěn)定性在幾個月后否能經得住考驗,關鍵是小米公司對于飛米團隊和這個項目的打分,是否達到了愿意全力支持的心理預期。
小米生態(tài)鏈企業(yè)數(shù)量正在穩(wěn)步向雷軍宣稱的100家邁進。而對應的小米內部各支持部門,都有給不同生態(tài)鏈產品分配資源的壓力。最后結果是最好最多的資源給最好最有前景的項目。
這種內部競爭和騰訊一樣,最終殺出來的都是已經身經百戰(zhàn)的好項目。小米無人機在其中,究竟能拿到多大的支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此次小米無人機在正式送到消費者手中后的表現(xiàn)。
小米無人機產品能拿多少分,這個問題對飛米團隊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這個產品能走多少量,能賺多少錢。
所以看懂小米無人機,總結一句話就是:如果能在小米生態(tài)鏈這個新手村里殺出去,多半能成為優(yōu)秀的大疆門徒,通過兩到三代產品的演進,在大疆的地盤上切出一塊可觀的市場來;如果不能,明年此時大家應該已經忘記這個產品了。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