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技術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是推動產業(yè)變革。自去年下半年起,大模型的敘事已悄然轉變,由此前單純追求“做大模型”轉向更加注重“用大模型”。
但隨之而來的是“大模型落地難”的困擾。究其原因,大模型復雜的訓練需求、高昂的數據和算力成本,以及對應用場景的精細適配,對資金、技術和行業(yè)知識都有極高的要求,這些是攔在大模型落地面前的“三座大山”。
不過,近期一批“智能終端”正通過與云廠商展開合作,逐漸嶄露頭角,有望成為大模型應用落地的爆發(fā)點。
“軟、硬件結合可能是大模型率先落地的突破口?!倍辔粯I(yè)內人士指出,隨著多模態(tài)大模型的能力不斷增強,手機、個人電腦、頭顯、汽車、機器人等智能終端有望迎來新的爆發(fā)。在這方面,國際上目前蘋果、谷歌、特斯拉都已宣布正式入局。
在北科瑞聲創(chuàng)始人、國家重大人才計劃特聘專家劉軼博士看來,電腦、手機、手表等終端是離用戶最近的信息入口,與大模型結合后,終端設備可以更加靈巧、智能,成為真正的“助理”,這將加快AI技術的普及。
放眼國內,一眾消費級頭部廠商也在積極投入實踐。
6月6日,雷峰網從阿里云深圳AI峰會上獲悉,不少主流手機、PC、汽車廠商都已在大模型領域選擇與阿里云展開深度合作。
其中,國產手機品牌 vivo 利用大模型技術在幫助視障人士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中國目前有大約1730萬視障人士正因視力障礙而處于生活不便,而大模型技術一定程度上打開了他們的“視界”。目前“vivo看見”累計服務用戶已超十萬。
在阿里云深圳AI峰會上,vivo AI研究院人工智能部總經理郝雄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七年前中途失明的生活博主“寶哥和他的導盲犬”用視頻記錄了他使用“vivo看見”乘高鐵出行的全過程。他“看見”了高鐵窗外的風景、桌上的水杯,“分清”了酒店里的洗漱用品。“vivo看見”為他描述路邊的月季花,喚起了他似曾相識的童年回憶。
在這些“有溫度”的場景背后,是vivo自研藍心大模型的支持。郝雄表示:“從去年開始,vivo就加緊大模型的研發(fā),基于阿里云PAI機器學習的千卡大模型預訓練性,目前能接近LLaMA水平?!贝送?,vivo藍心大模型也已對vivo手機的AI影像、智能助理、圖文創(chuàng)作等場景進行了全面優(yōu)化。
新能源車領域,小鵬汽車在會上宣布已在智能座艙場景中新增接入阿里云“通義千問”。據了解,基于小鵬自研大模型XGPT和通義千問等模型升級后的車載助理 “小P”,可以在用戶說“有點冷”時,準確理解意圖、調節(jié)車內溫度。
大模型的落地,離不開云計算這一支撐力量。阿里云智能集團副總裁、公共云首席解決方案架構師韓鴻源在6月6日阿里云深圳AI峰會上表示,目前正處在生成式AI的爆發(fā)階段,而云計算能幫助用戶降低使用生成式AI的難度、有效運用技術負載。
在他看來,大模型對包括云計算在內的技術都提出了更多挑戰(zhàn)。比如大模型對計算能力的需求空前增長,需要持續(xù)運行訓練任務數周甚至數月,才能獲取結果。在數據方面,TB、PB級數據常態(tài)參與密集計算,以確保結果精確。
同時,在開發(fā)過程中,模型探索涉及眾多技術基礎工作,需有效平臺支持以高效運轉。部署上,今天絕大部分與AI相關的工作都承載在云上,絕大部分組織都使用了云能力才讓AI有效地發(fā)揮作用。
韓鴻源認為,模型使用階段可分為兩段:在大語言模型剛出現(xiàn)時,企業(yè)熱衷于模型微調,即針對特定業(yè)務方向,將領域知識注入模型,以期模型按自己希望的方式回答問題,處理請求。
但如今,這種需求已不如從前強烈。原因在于,隨著基礎模型泛化能力的提高,其能處理的任務越來越多,模型微調未必是最佳選擇。此時,模型即服務、為企業(yè)提供有效運行模型的平臺,成為重要發(fā)展方向,而這也正是阿里云等一眾服務商們的關鍵切入點。雷峰網雷峰網(公眾號:雷峰網)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