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雷鋒網的老讀者、特別是關注無人機業(yè)界的老讀者們都應該記得這件事,就在大約半年前,在測試某當紅品牌無人機的時候,雷鋒網一個同事差點被該無人機砍了(好吧,這人就是我)。
此事除了引發(fā)我們對無人機使用規(guī)范的學習與重視之外,還讓我們不禁思考,在無人機使用過程中,到底怎么樣才能保證絕對的安全?別說什么使用規(guī)范、遠離槳葉……這些規(guī)范太虛無縹緲,說到底人還是一種獵奇動物,極其不靠譜,在好奇心驅使下一切規(guī)則都是浮云,難保不出個意外。雖然早就有廠家隨無人機附帶了槳葉保護裝備,但多數還屬雞肋,根本承受不了無人機的沖擊力。
好在在這個“無人機元年”很多無人機研發(fā)者開始認真的思考了這個問題,并且在無人機市場逐鹿惡化的催使下推陳出新,將這個問題解決到了極致——雖然是用的最笨的辦法。
這個事兒還得從Hover Camera說起。
今年4月,零零無限發(fā)布了一款便攜式無人機,一夜之間消費無人機圈子炸開了鍋,大家主要討論的點就在于其在別具一格的設計,雖然談不上“突破”或者“革命”,至少是大膽的嘗試,也正是這個把槳葉全部包裹在外殼之中的設計讓Hover Camera紅遍大江南北。今天不談Hover Camera的技術水準到底好不好,只說,“封閉式設計能讓無人機更安全”這個做法肯定是前人想過無數次,嘗試過無數次的東西,而Hover Camera讓這種方式成名了,至少在國內是這樣。雖然這個設計在當時遭遇了一眾業(yè)內人士的不看好,很多聲音表示其外殼的封閉式設計會對氣流產生很大的影響,從而影響續(xù)航時間,這也是其他廠商沒有在這方面進行安全考量的因素之一,但就目前狀況來看,這種方式確實是最安全的。
Hover Camera只是一個開始,從無人機開始爆發(fā)式增長,慢慢地進入尋常百姓家開始,關于如何安全使用無人機已經成為了無數無人機創(chuàng)業(yè)者的必要考量因素,由此大批的創(chuàng)業(yè)者開始使用“封閉槳葉”的本辦法來進行無人機的設計。就在今年,除了Hover Camera,另一個自拍無人機也是因為其獨特的安全性設計引來了大批無人機愛好者的關注——Fleye。這個由比利時創(chuàng)業(yè)團隊設計的無人機在保障安全方面做得比Hover Camera更極端,至少從外形看上去極具安全感。
Fleye打眼一瞧根本看不出來是個無人機,更像是一個電飯煲或者笨重的電風扇,其獨特的球形設計,把所有的機械部件都牢牢地包裹在一個白色的保護殼內,從而把危險指數降低到了無限接近于0,像Hover Camera一樣,用戶可隨意觸摸和推動Fleye,且不用擔心它會傷害到自己或他人。
還有最近在Kickstarter上很火的“口袋無人機”AirSelfie也是走了一樣的路子,AirSelfie的小巧程度就算把槳葉設計成完全開放式的也很難對人造成嚴重的傷害,但這個機器的設計者仍然將其四個槳葉封閉在了機器之內,以防發(fā)生意外。
雖然出自不同的廠家,但其設計的目的則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都用了同樣的方式,就是把槳葉都藏到人們在使用中難以觸及的地方。
除了這些無人機,德國一家以仿生無人機而聞名的企業(yè)Festo也嘗試對無人機進行了改造,這家公司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思路,一個是直接使用仿生科技,把無人機的動力做成鳥、蝴蝶等動物的翅膀,此前雷鋒網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曾經報道過Festo的這種產品,但嚴格來說,這只是一個變革了的固定翼無人機,不在今天討論的范圍之內。而另一種思路也是做了封閉槳葉,與前三家例子不同之處在于,他們不僅僅包裹了槳葉,而且還對無人機的墜落進行了考量。
今年5月,Festo展示了他們“安全無人機”的成果,該無人機不是常見的四軸,而是多軸圍繞一個“氣球”的形態(tài),多個槳葉同樣被外部的框架包裹得嚴嚴實實,在槳葉的圍繞之中,一個大氣球為這個無人機又增添了一份安全感,并且為了安全,這個球里面充滿了飛艇常常使用的氦氣,萬一槳葉失靈,這架無人機也可以緩慢降落在地上,而不是像普通的無人機自由落體而炸得粉身碎骨。不過,Festo只是向外界展示了這架無人機,暫時并沒有像其他幾家一樣將其商業(yè)化。但這種形態(tài)至少能為考慮無人機安全性的創(chuàng)業(yè)者提供一些啟發(fā)和靈感。
就以上無人機而言,無論是Hover Camera還是Fleye,亦或AirSelfie,目標群體都是一群愛自拍的人,準確地說是一群想從與眾不同的角度進行自拍的人,這些人也許嘗試了其他的自拍無人機,但是普通多旋翼無人機高速旋轉的槳葉總是讓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畢竟這種無人機是需要時常在身邊轉悠的,保不齊哪下抽風就飛到了人臉上,而在無人機領域的另一個維度——工業(yè)無人機上需不需要這種方式呢?
我們常見的工業(yè)無人機,目前多數用途都是在電力巡線、農業(yè)植保、特殊地貌探險等方面,這種無人機在特殊環(huán)境使用時離人十萬八千里,縱然其槳葉力度能夠劈山開石,傷害到人的幾率也是微乎其微的,那么封閉槳葉是為了什么呢?
從小老師講做人不能太自私,要換位思考,縱使自身安全也要考慮一下無人機的感受啊。
舉個例子,做電力巡線或者野外勘探時,使用工業(yè)無人機的環(huán)境都相對消費級復雜得多,難免受到山石叢林的影響,特別是無人機在視距外飛行執(zhí)行任務的時候,操作員很難從攝像頭的視域中360°地感受周邊環(huán)境的變化并及時作出反應,萬一冷不丁無人機身邊冒出一棵樹或者其他的什么鬼,炸機基本不可避免了。所以,封閉槳葉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還是比重重要的。
同樣是今年,瑞士的一家無人機初創(chuàng)企業(yè)Flyability就考慮到了這個因素,并研發(fā)了一個全封閉的工業(yè)級無人機——Elios,Flyability團隊為無人機外形設計了一個球籠狀,將里面的雙翼無人機包裹在內,這樣無論是觸地亦或碰到附近的障礙物也沒什么大的關系,換個方向繼續(xù)飛就是了。
據Flyability團隊介紹,這款無人機是采用的 360°旋轉的保護籠和飛行控制算法均是他們的研發(fā)專利,可靠性沒什么大問題,并且HD 高清攝像頭、熱成像、照明系統、數字視頻傳輸系統一應俱全,完全可以惡劣的環(huán)境下進行作業(yè),適用領域包括并不限于冰川探險、能源勘探、核電站監(jiān)測、海事等眾多重工業(yè)領域,要知道,這些領域此前可是固定翼無人機的天下,而有了“護盾”的保護,旋翼無人機也能參與這些工作,并且有了更強的機動性和靈活力。
說到這,肯定有業(yè)者依然對這些封閉設計嗤之以鼻孔,不難理解,無人機畢竟是要飛上天的東西,在藍天翱翔的時候,它勢必要為身上的每一克重量付出相應的代價,并且,很多“技術樂觀主義者”表示,減輕這些重量在未來是完全有可能的,畢竟如今的各種避障技術發(fā)展迅速,已經慢慢向成熟靠攏,完全不需要將安全寄托在這些累贅的籠子上。
是的,技術縱然發(fā)展,也是科技從業(yè)者在創(chuàng)新時首先需要考慮的事,但客觀地講,目前避障技術并沒有那么神乎其技,還需要發(fā)展,相對用技術來解決這些問題,從外觀上做出改變是最容易的,也是成本最低的。2016年無人機增長得超乎我們的想象,安全也越來越被人重視,所以才催生了這些“籠子”無人機,相信未來某一天,無人機可以擺脫籠子的束縛,自由飛翔,但現在,籠子真的不是一個失敗的選擇。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