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模擬現實道路”比賽實況
編者按:11月13日,第8屆“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zhàn)賽”進入最后一日的比拼,“模擬現實道路”比賽移師至常熟“中國智能車中心大廈”周邊的“九宮格道路”(道路呈九宮格狀)進行。賽段全長約為11公里,道路被封鎖,社會車輛及行人禁止入內。觀眾可在出發(fā)點近距離與無人車們接觸,亦可在中國智能車大廈的直播廳進行觀賽。
▲ 常熟中國智能車大廈
此前進行的“高架賽事”的比拼,初步成績雖已出爐,但因為很多車隊對判罰有異議,所以要留待比賽全部結束后進行復議后再公布。而這也導致了“模擬現實道路”比賽組織得稍顯混亂。
據悉,“模擬現實道路”比賽的九宮格賽道中間設置了多重障礙,為的是考察無人車的應變能力。不同于高架賽事,道路賽事的車內是完全“無人”的狀態(tài),所以對于車輛內部算法的挑戰(zhàn)頗大。
一起來看看設置的一些“奇妙”的障礙:
1、橫穿道路的假人
假人前方,需要車輛進行剎車,等待假人“穿過”馬路,方可通過。
2、人行道假人
形象逼真的假人,走過人行橫道。同樣要求車輛對其進行識別并且剎車。
3、模擬隧道
隧道內部光線微弱,考察車輛在暗環(huán)境下的應對策略。
4、隧道內部障礙物
隧道內設置了“白板”障礙物。對于白板的設計,在現場觀賽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提到,主要是受今年上半年在美國發(fā)生的特斯拉汽車在自動駕駛模式下撞上白色大卡車這一事故的啟發(fā),考察攝像頭和激光雷達的識別能力。
▲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此外,還設置了一些積水道路及施工障礙物用于考察車輛的“操控”實力。
從現場的表現來看,大部分車輛對于保持車道、轉向、掉頭、識別紅綠燈、識別隧道障礙等考點都表現較好,較之昨日高架比賽時的表現優(yōu)秀許多。當然,也可能受速度放慢的影響。
從現場很多車隊學生與老師的聊天中,可以了解到他們對于無人駕駛車輛的研究都是教學課題需要,與企業(yè)在這個領域的商業(yè)化研究相比,有一些區(qū)別。目前,特斯拉已經宣稱即將實現Level 5級別的自動駕駛,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tài)來看,在“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zhàn)賽”亮相的這些無人車還稍顯稚嫩,因為大多數激光雷達都是通過進口獲得,自主研發(fā)的比例過低。
▲ 等待紅燈的參賽智能車
按序出發(fā)、穿越一個個障礙、跑完一圈圈賽道……這些智能車在此次比賽中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最后只能靜待最終成績公布。
賽后,裁判組與車隊領隊們齊聚在中國智能車觀賽大廳,對一些有異議的判罰進行復議,調出相關監(jiān)控視頻進行舉證。
爭論的內容包括對于規(guī)則的理解、是否進行了人工干預以及分數判罰的明細。其中,某車隊對其在高架賽事中“碰倒路障”被扣分提出了申訴,真實的情況是現場起風刮倒了路障,而非車輛本身的失誤。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
復議持續(xù)將近3個小時,各方情緒都有些激動,不乏爭得“面紅耳赤”的情況。其中,暴露出規(guī)則的不夠嚴謹及組織流程的不明晰。同時,也可以看出,車隊對于成績的“在乎”、“較真”。
最終,兩項比賽的成績塵埃落定,即使有妥協(xié)、有不滿。
高速道路比賽(11月12日):
第一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軍預警學院、總參61所合作的“北航猛獅”車隊;
第二名:軍事交通學院的“軍交猛獅2號”;
第三名:西安交通大學與廣汽研究院合作的“發(fā)現號”。
城區(qū)道路比賽(11月13日):
第一名:軍事交通學院的“軍交猛獅2號”;
第二名:清華大學、總參61所、中科院微電子所合作的“清華猛獅1號”;
第三名:軍事交通學院的“軍交猛獅1號”。
▲ 俯瞰中國智能車大廈
賽事結束,并不代表探索的終結,推動無人駕駛技術在國內的進步,研究者們任重而道遠。
當然,也期待這項賽事的組織更加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畢竟,無人駕駛不是一小撮人的自娛自樂,而是廣大而嚴肅的未來。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