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李旭旭 | 2014-11-06 17:47 |
Google正在努力研制可以在體內(nèi)檢測癌癥的納米顆粒,并可將檢測結果發(fā)送至可穿戴腕表。而在Google開始著手研制這種在血液中釋放磁性納米粒子,用于診斷疾病的藥片之前,曾與Sam Gambhir有過一次談話。
Gambhir為斯坦福大學放射學、生物工程學與材料學教授,并擔任該大學Canary Center癌癥早期診斷部主任,是癌癥早期發(fā)現(xiàn)方面的前沿科學家。大約一年半前,就在Google聘用Andrew Conrad負責Google X生命科學項目后不久,Conrad就與Gambhir取得了聯(lián)系。
Gambhir介紹說,他們的工作主要是為Google推薦一些值得一試的研發(fā)項目。
Google最后確定的項目之一就是上周曝光的“Nanoparticle Platform”(納米顆粒平臺)的項目,旨在研發(fā)可以檢測癌癥的藥片。這枚藥片包含磁性納米粒子,可與血液中特定的癌癥分子綁定,外置的可穿戴設備借由磁特性對相關分子進行識別。就如Gambhir所說,這僅僅是在活體中(體內(nèi),無需抽血)檢測癌癥細胞的第一步,但他仍表示Google為這個項目帶來了新東西。
其中之一就是,Google組建了一支跨學科的高端人才團隊,領域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他們挑選的人非常聰明,能用非常獨特的方式思考問題”, Gambhir說,Google還在他的實驗室遴選了一些人才。無可厚非,一些科研機構均會建立自己的跨學科團隊,但是Google提供了一種新的運營杠桿,并旨在將此類產(chǎn)品迅速推向市場。
“科研機構在產(chǎn)品開發(fā)上并不擅長,而Google的研究必須脫離學術,走進工業(yè)領域。而工業(yè)領域大多將注意力集中在疾病治療,忽視了診斷的重要性,更別說會關注基于可穿戴設備傳感器的診斷方式了。” Gambhir說。
在研制通過人的淚液測量血糖的隱形眼鏡時,Conrad和團隊采用的相同的思路。這種隱形眼鏡可以免去糖尿病病人每次測血糖都要抽血的苦惱。通過眾多第三方參與,Google正在將這種產(chǎn)品變成現(xiàn)實。最初這款隱形眼鏡由微軟研發(fā),而真正努力將其商業(yè)化的卻是Google。
雖然如此,要把Google的癌癥檢測藥片推向市場還需要數(shù)年,前提是這個藥片真的可以走進市場。目前Google尚未對此納米粒子進行過人體試驗,而僅僅是在仿造人體四肢進行測試。要真正實現(xiàn)此藥片的市場化遠遠不只是研制上的難題,亦會在監(jiān)管方面引發(fā)極大爭議。癌癥檢測藥片的想法非常激動人心并有其獨特的優(yōu)點,其可在血液中進行早期、持續(xù)的監(jiān)測,而問題是它的可行性有多大,其時間范圍是多少。
首先Google需要向公眾展示這些納米微粒的確可以與血液中癌細胞分子結合;其次,他還要證明可穿戴設備可以讀取納米微粒攜帶的信息,并足夠準確地做出診斷;然后,Google必須要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許可。雖然Google曾表示納米粒子與核磁共振及其他臨床操作中使用的粒子類似,但由于Google藥片需要應用在健康人體中,對其安全要求將會更加嚴格。
事實確實如此。但是Google X就是致力于挑戰(zhàn)不可能的事。Google納米粒子項目咨詢專家,MIT的Robert Langer表示,很多公司才剛剛起步,而Google已經(jīng)領先了一大截。
via wired
雷峰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