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作者: 蘇疆之嵐 | 2014-11-20 23:40 |
越來越多的應用變成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yè),從早期的WhatsApp、Instagram到后來的SnapChat和Slack,這似乎預示著應用正逐步取代網頁。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時不時會出現“網頁瀕臨淘汰”的文章,但情況往往更加復雜。
有越來越多的人指出,隨著手機的普及,應用的地位日益重要,用戶會使用指定的應用,而不是網頁瀏覽器。而且,應用往往是某個公司不與他人分享的“后花園”,數據都歸自己所有,這不利于網絡的開放。
“網頁瀕臨淘汰”的論調至少始于2010年,當時連線雜志主編Chris Anderson寫了一篇代表性的文章“網頁已死:互聯網萬歲”,他論述了Facebook、Twitter、Pandora、Netflix等應用的興起。文中對完全開放的網頁向半封閉式平臺的轉變提出了警告,將網頁比喻成“需要工業(yè)巨頭資助的青少年期”。
連線講述的故事指出了不少問題,包括視頻流量的增加以及網頁流量的減少,盡管絕大多數視頻的流量來源于網頁或類似YouTube、Hulu、Netflix等基于網頁服務的應用,但是它所敘述的現象是真實存在的。像Instagram和WhatsApp這樣沒有傳統(tǒng)網頁的應用也得到了飛速地發(fā)展。
不過這類論調犯了一個常見的錯誤:暗示互聯網的份額是有限的,即手機應用在與開放的傳統(tǒng)瀏覽器搶奪市場份額和用戶的關注度,令網頁瀕臨淘汰。但毫無疑問互聯網的份額在不斷增長,這就意味著手機應用是從其他事情上,包括各類線下活動,賺取關注度的。
而且,有分析師指出,移動應用讓人們在游戲和即時通訊中花費大量的時間。但這類東西此前往往基于客戶端,所以并沒有決定性的跡象表明網頁正被應用取代。很多數據中顯示的并不是應用相對網頁的提升,而是游戲與社交相對其他的提升。除開YouTube和其他的娛樂軟件后,其他的流量份額只剩下8%,這些就包括了公用事業(yè)、生產效率等,當然也包含網頁。
“網頁瀕臨淘汰”觀念最大的漏洞是,它假定應用本身不會為開放的網頁帶來大量流量,而事實上應用會。像Twitter、Facebook會讓眾多用戶分享鏈接,利用內在的瀏覽器打開這些鏈接,消耗的流量仍算作網頁的流量。
另一點讓人擔憂的是,應用的興起具有危害性,因為它們的設計理念是封閉式的,這對開放式的網頁是一個潛在的威脅。網頁創(chuàng)建者Sir Tim Berners-Lee在2010年曾提出過類似的擔憂,他將網頁形容為“批判的,言論自由的民權社會”。
值得一說的是,Lee的評判是正面的,批評并非針對應用本身,而是針對蘋果和Facebook等部分公司不僅想要控制用戶訪問他們的平臺,還想收集用戶信息資料的行為。這也不特指應用:Facebook應用與其網站的行為如出一轍。應用只是實現同一目標的另一種形式。
但應用使得或終將使得某些行為具有意義,無論是游戲、閑聊式的探討、分享照片,還是地圖與導航。在許多方面,桌面上基于瀏覽器的網頁沒有應用方便。但這并不意味著網頁過時了,或瀕臨淘汰。
毫無疑問,應用將會保留下來,并用于一些卓越的交互模型中。但網頁就像水一樣:它彌補了特定用戶在游戲和社交應用不能滿足其需求時的差距。
我們不必支持開放型網頁需要防衛(wèi)的觀點?,F在,大公司也為將越來越多的活動和內容加入到應用中,做了很多努力,這對Facebook等公司來說明顯是大事件。那些對應用懷有抱怨的人屬于目光短淺,畢竟應用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via gigaom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