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周蕾 | 2018-12-09 21:08 |
據中國證券網報道,在12月8日的2018第二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余文建表示,小微企業(yè)融資問題根源在于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
根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我國小微企業(yè)平均壽命在三年左右,平均在成立四年零四個月以后才能獲得首次貸款,然而小微企業(yè)一旦獲得首次貸款,隨后獲得第二次貸款的比例是76%,獲得四次以上貸款的比例是51%,后續(xù)融資的可得率比較高。
小微企業(yè)在傳統(tǒng)征信里是“薄檔案”群體,如果只使用傳統(tǒng)負債類數據,天然會產生首次獲得貸款難的問題。不過余文建也指出,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帶來了海量的替代性數據,倘若它們能夠通過批量化使用,將對傳統(tǒng)的征信數據起到良好補充,幫助金融機構多維度地了解小微企業(yè)經營狀況,為信貸決策提供替代性數據,促使小微企業(yè)能夠獲得首次授信,產生初始信貸記錄和相應的還款記錄,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不過,他也指出,目前在替代性數據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支付數據尚未開放共享,今年歐盟頒布了新支付服務指令(PSD2),啟動了支付類數據共享,而目前國內支付類數據還處于本機構內部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難以充分應用于信貸決策。
對此,余文建建議,借鑒近年來方興未艾的“開放銀行”的理念,同時借助于API等技術,探索推動支付結算數據在銀行機構之間與支付機構之間的共享。前期可以考慮選取部分金融機構探索進行“沙盒”試點,允許試點機構在客戶授權前提下,共享賬戶的支付結算數據。
再比如,政務類信息比較分散。稅務、工商、海關、司法、社保、公安、環(huán)保等信息大都分散在不同平臺,查詢不便,采集和使用成本較高,同時缺乏標準化的格式和接口,不利于批量化和大規(guī)模使用。
余文建建議,應加強跨部門協(xié)調,連接信息孤島,對各類替代性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逐步把一些公共數據整合到同一個平臺,降低不必要的重復成本。
“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蘇州模式’,即地方政府建立了一個企業(yè)征信公司,把70個公共部門的政務類數據集中起來,從最初只是提供基礎的征信報告,現在已經發(fā)展成為具有征信評分、客戶篩選、宏觀分析等全方位服務能力的平臺。截至今年11月末,累計近2000家小微企業(yè)獲得了120多億元首貸資金,即第一次獲得銀行貸款?!?/p>
雷鋒網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