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作者: 張馳 | 2016-08-18 16:23 |
金融科技公司的融資不再那么順利了。根據CBInsights和KPMG的最新報告,今年第二季度全球金融科技領域的融資比上一季度減少了49%,比去年同期減少了51%。情況如下圖:
根據報告方的說法,融資減少是因為受到了市場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比如英國脫歐,美國大選。投資者難免會放慢步伐,特別是涉及到大額融資時。
當然,經過較長時間的炒作,投資人也變得更加現實,對被投公司的期待和標準也變得更高,希望有明顯的商業(yè)計劃,并能充分管理好資源。最重要的是,現在金融科技公司還缺少退出渠道,比如上市或并購。目前的上市案例較少,比較知名的有Lending Club和OnDeck等。
不過CBInsights仍保持對金融科技投資的樂觀,預計今年的總投資額還是會超過去年的145億美元。
這是否意味著用科技手段革新金融的執(zhí)念在逐漸消散?也不是。像保險這類還沒怎么被金融科技染指的領域(又名保險科技),仍然吸引著大量融資,第二季度的融資額達到10億美元。
另外,隨著過去幾年對新技術的態(tài)度由懷疑轉變?yōu)榉e極參與,來自銀行等的企業(yè)投資所占比例達到了新高。2015年第二季度到今年一季度,企業(yè)投資占的比例一直低于25%,而今年第二季度卻幾乎占了三分之一。根據一位分析師的說法,企業(yè)投資部的錢更多。
兩年以前,提起比特幣、智能投資等金融科技,說的都是替代銀行,而現在的興趣轉向了如何與銀行合作,共同開發(fā)產品。比如,摩根已經有了自己的移動支付、區(qū)塊鏈項目,還與OnDeck這樣的借貸公司合作小企業(yè)貸款業(yè)務;花旗則有一整個部門負責金融科技;高盛也在內部開發(fā)消費借貸業(yè)務,而且過去一年投資了11家公司,是最活躍的銀行投資者。
由瑞士信貸、瑞銀集團、摩根及高盛等銀行合資成立的R3聯盟,是傳統(tǒng)金融機構參與新技術的最好例證。
對于金融科技領域的新人來說,情況恐怕不那么樂觀。報告指出種子輪融資數的比例達到了五個季度以來的新低29%,此前的季度都在32-35%。這可能是因為資本逐漸在關注那些被證明過的公司。被證明不意味著產生收益,但公司要了解金融服務領域的挑戰(zhàn),擁有合理的監(jiān)管策略。
不過這種情況的另一面是,早期公司會有更多投資者關注,當然這可能僅限優(yōu)秀的公司,而且有一種“最后一張船票”的心理作用,這些公司往往能在短期內快速獲得融資。比如,小額投資平臺Stash在最近就獲得了925萬美元A輪融資,而上一輪300萬美元融資也就在半年前而已。
毫無疑問,在金融科技的這一波熱潮中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有所成長,最終應該會有幾家公司脫穎而出,這也意味著不久后會有不少并購發(fā)生。
推薦閱讀:
行業(yè)對“區(qū)塊鏈+金融”的一些誤解,這篇文章會講清楚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