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本周雷鋒網專欄推薦:臺伯河,VR行業(yè)資深從業(yè)者。
這里選出作的者代表文章4篇,涵蓋了VR的藝術語言、VR體驗館、VR的暈眩問題以及VR交互等。正如VR業(yè)內人士所言,“當國內大多數視頻廠還在談論360拼接的時候,已經有人開始研究VR的藝術語言了?!碧摂M現(xiàn)實發(fā)展變化很快,然而不管是真實還是虛幻,它們總在交替而來。
如你有感興趣的雷鋒網專欄作者,請不吝評論留言,或可郵件推薦給小編:zhuanlan@leiphone.com,我們會在下次的系列中優(yōu)先考慮。以下是臺伯河在VR領域的分享:
1、不要以為VR體驗館就是VR,正如鳳凰傳奇之于流行樂 (點擊標題閱讀文章)
技術上,虛擬現(xiàn)實線下體驗必然涉及到大場景跟蹤讓體驗者可以四處走動;精確的動作捕捉系統(tǒng),營造出非常高的沉浸感和交互;必要的機械和場地布置來滿足虛擬現(xiàn)實的需要這一套系統(tǒng)絕對不會是消費者能夠負擔得起的,所以最好的虛擬現(xiàn)實體驗肯定發(fā)生在線下體驗館中。
虛擬現(xiàn)實體驗館有未來么?有。但是現(xiàn)存的虛擬現(xiàn)實體驗館沒有。在未來的一年內,我們將見證這個產業(yè)進行重新洗牌乃至推倒重來的過程。
2、有了VR,電影這門藝術多了點啥? (點擊標題閱讀文章)
未來的 VR 電影將會是什么樣?現(xiàn)在我們還不清楚。
它可能并不是完全像電影一樣的被動;同時也不會像游戲一樣強的互動性;它可能是介于游戲和電影之間的某種東西,我覺得更好的一個詞可能是“VR 敘事體驗”。
電影使用一百多年,發(fā)展出了一套成熟的敘事語言;VR 電影也會需要走過這個過程。VR 將會是一種空間上三維的,帶有時間維度的藝術,它可能是人類在奇點來臨之前發(fā)明出的最后一種藝術。
3、讓你頭暈的VR頭顯,背后發(fā)生了什么? (點擊標題閱讀文章)
想要讓物體的圖像更加連續(xù)的移動,最好也是最簡單粗暴的辦法是提高刷新率,以及降低余暉。
實際上,Oculus和Valve都使用了AMOLED的低余暉顯示屏,Sony則使用了自家的OLED顯示屏。目前國產的VR頭顯大多采用傳統(tǒng)的LCD顯示屏,所以其造成眩暈是很自然的。
但是低余暉也并不是什么都好。它也會帶來副作用:由于每一幀圖像顯示的時間都很短,所以移動的物體顯示出的軌跡是斷續(xù)的,視覺系統(tǒng)會認為其為不同的物體,而在顯示屏全亮的情況下,視覺系統(tǒng)則有足夠的時間將其界定為同一個物體。
4、都在聊VR,那么怎樣才算把VR交互做好? (點擊標題閱讀文章)
VR交互隱喻的兩個目標,是“替代”與“超越”。作為VR交互,首先就要能夠完成目前平面圖形交互的所有功能,也就是說,“替代”。
我們需要在三維的VR空間中能夠點擊、滑動、滾動、拖拽,操作虛擬鍵盤,這一切能夠在平面圖形交互中完成的功能。
使用手勢捕捉作為交互可以分為兩種方式:第一種是使用光學跟蹤,比如Leap Motion和NimbleVR這樣的深度傳感器,第二種是將傳感器戴在手上的數據手套。兩種方式各有優(yōu)劣。
以上只是選擇了作者的部分代表作品,更多內容可進入作者的專欄頁面查看:臺伯河。
雷峰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